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空气质量改善前后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门诊量的浓度-反应关系曲线形状及危险度大小变化趋势,为未来空气质量改善所产生的门诊量相关健康效益的评估提供更为准确的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各科室每日门诊量数据来自于太原市杏花岭区市属某大型综合性医院,包括儿科、呼吸科、心内科、神经内科和内分泌科;空气污染物日均浓度数据(SO2,PM10,NO2和CO)来自于太原市环境监测站涧河监测站;气象数据(气温、气湿)来源于山西省气象局。研究时间为2001年-2010年。根据当地环境保护政策和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将研究时间分为2001-2002年和2003-2010年2个时间段分别分析,比较空气质量改善前后健康风险变化情况。应用广义相加模型(GAM)估计空气污染物浓度与门诊量之间的浓度-反应关系,多种结构断裂点测试确定曲线拐点,采用分段线性模型估计危险度。结果:2001-2010年,四种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下降趋势。SO2于2003年之后明显降低,PM10和CO的下降较缓,与前三种污染物相比,NO2的下降幅度较小。SO2浓度下降之后,其对儿童及成人的呼吸系统和内分泌健康影响减小。同时,其它空气污染物的影响变的更为明显,其中CO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其影响在采暖期更为明显。空气质量改善之后,浓度-反应关系曲线形状改变,相关健康效应出现的浓度范围及危险度大小发生变化。与空气质量改善前相比,同一污染物浓度水平下的危险度有所降低,PM10此现象尤为明显。无论空气质量改善之前还是改善之后,随着空气污染物浓度的升高,危险度呈明显的下降趋势。不同科室,相关浓度-反应关系曲线形状及危险度大小不同,儿科门诊病例相关危险度较成人高。成人病例中,不同疾病与不同污染物相关危险度不同,SO2和CO与心内科门诊量相关危险度较高,PM10与内分泌科和呼吸科门诊量相关危险度较高。结论:同一污染物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暴露水平下,对不同人群影响的相关危险度不同。评估环境政策的健康效益时,应考虑地区、人口、污染类型、暴露水平及暴露时间的适宜性等问题,分别使用适宜的危险度才可获得准确的评估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