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研究《哈里波特》的中文译本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ss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一些优秀的当代儿童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并大获成功,它们的成功得益于中国儿童读者的认同和喜爱。这些成功的当代儿童文学译作中,读者的重要地位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儿童作为特殊的读者群体,其阅读能力、语言特点和审美倾向也得到了尊重。   本文以读者接受理论和译者翻译的目的论为依据,以优秀的当代儿童文学翻译作品《哈利.波特》小说为范本,探讨译文再现原作语言、丰富的想象力及艺术特色方面的得失,并试图分析《哈里波特》系列小说的成功译介探讨中国传统儿童文学的外译带来的几点思考。   从语言层面上看,《哈里波特》的中文译本不仅保留了原文简明生动的特色,更突出了中文特有音韵优势,选择叠词、押韵歌谣等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传神的运用动词和形容词使描写具有画面感;大胆地使用网络和流行口语更为译文增色添彩,增强了译文的时代感,拉近了读者与译作的距离。在再现原作丰富的想象力方面,译文最大的亮点就是魔法魔咒的翻译,而对译文采取的两种主要翻译方法:音译法和意译法,作者认为后者更能体现魔咒精髓,发挥译入语言简意丰的优势,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而译文在再现原文艺术特色方面尤为成功的是通过译文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具体体现为极具个性的语言和对话,此外,张弛有度的叙事风格和再现原作中细腻的人物情感也是译文的亮色。
其他文献
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互动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泛读课在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语言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被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所认可。尽管教学重点常被放在精读课上,但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言语幽默几乎无处不在。早在柏拉图时代人们就开始试图从多角度来研究幽默现象。近年来,语义学、语用学、文化语言学都对言语幽默现象的研究做出了理论贡献
随着当代绘画艺术发展,中国画和西洋画既有共同之处,也有观点上的不同,但艺术是不分国界的。中国书画不仅传承、歌颂传统,也反映了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发展与继承,我的感受极深
学位
多年来,情感因素一直受到外语学习研究者的关注,而在情感因素中,焦虑成为诸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焦虑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然而,专门针对学生课堂焦虑问题的研究还
介绍了大跨径钢筋混凝土拱桥的静载试验,比较了试验结果与理论结果,并分析评价了二者,以期为评估桥梁状况,判断桥梁承载力,维护加固桥梁提供依据.
学位
隐喻的研究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时期,传统理论认为隐喻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是文学作品用于比较的一种修辞手段,是常规语言的一种偏离现象,从而忽视了其研究
将自己的梦转变为图像,是很难得的美事,甚至是有限生命时光里奢侈的美事。有些梦,我们希望以一种形式将它们留存下来,作为生活的纪念。于是,我们请来了帮你画梦的“画梦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