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个年头,在这三十年中,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经济实力增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与此同时人们的道德生活也随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改变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人们的道德生活经历了由集体主义道德至上到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形成背反,再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新的社会主义道德形成的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当人们对于集体主义道德的坚守遭遇到市场化的生产方式对人们日常经验生活的冲击,同质化的道德价值标准逐渐失去了其依凭的社会经济基础时,人们不禁产生了道德方面的困惑,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的“主体性”的大讨论,这场讨论波及面广泛、参与者众多,其中由“潘晓讨论”引发的人生观大讨论和学术界文化界对于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深层理论文化探讨更是大大推动了我国当时的思想解放潮流及对道德内涵和建设的反思。
在改革开放逐步推进的过程当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直是我国坚持的主要方针。伴随着一系列体制、政策改革的推进,人们追求物质利益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由于市场机制对自利性动机的巨大诱发力以及对机会主义的助长,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之间的背反现象.而随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道德规范的确立,经济发展与道德进步的背反问题得到了初步解决。
进入全球化时代,多种社会思潮对我国的传统道德观造成了极大地冲击,在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的相互激荡中,在我国社会中逐渐形成了“一元主导,多种价值共存”的多元的道德价值体系。其中,“一元”是指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多种价值共存则是指与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适应的多样的价值取向。与此同时,由于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环境道德与网络道德日益为世人所关注,并成为我国道德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新质素。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道德传统的国家,道德在我国人民的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当前的中国,人们的日常行为需要道德来加以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而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需要道德建设来加以保障,因此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道德变化进行总结、反思将有利于我国新时期的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