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数据,进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贸易流通网络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 首先,本文选择了12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的研究,分析得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在近代港口体系中职能分配,以及这种职能分配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这样的趋势实质上是反映的国外经济因素刺激在空间上的作用强度,及各个腹地这种刺激所作的回应强度。总体而言,对外贸易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长江南北港口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大型港口趋于进出口平衡,小型港口呈现更多的弹性。港口体系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相当的空间极化程度,其整体规模分布呈现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状况。 再者,选择46个港口进行埠际贸易网络研究,分析得到国内流通的网络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其实质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中东部较为发达城市(通商口岸)间的物流状况。总结而言,埠际贸易网络从未出现垄断性的港口,亦即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呈现多极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全国埠际贸易的扩大化,存在一个分散化(Deconcentration)的过程。在本文研究时段内,埠际贸易网络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战前达到其发展顶峰。内部具备巨大规模和职能分异,有一定的轴-辐(Hub-Spoke)网络的特征。 再次,选择汉口、九江等进行子口税贸易研究。这个部分反映的是通商口岸城市与下一个层次(更低一级的城市或者周围农村)贸易流通状况。本文总结了以汉口为代表的南方港口的子口税贸易模式,并认为子口税腹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南北的差异:北方地区的子口税腹地经常出现交叉的现象,而南方的子口税腹地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界限。 再次,又根据贸易资料,对近代山东和湖南进行典型区域的贸易空间结构分析。最后,本文讨论了对外贸易网络和国内贸易网络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其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发展趋势。本文尽可能的覆盖国内流通的各个层次,从而对于其全国国内流通贸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最后,本文认为在研究时段内(起码在战前国内贸易的顶峰阶段),存在一个国内的统一市场,这个阶段,也是现代城市体系的奠基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