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国对外和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分析——基于旧海关史料等的研究(1873-1942)

来源 :复旦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is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利用《中国旧海关史料》中的对外贸易和埠际贸易数据,进行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贸易流通网络研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  首先,本文选择了12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的研究,分析得到东部地区最为重要的商业城市在近代港口体系中职能分配,以及这种职能分配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这样的趋势实质上是反映的国外经济因素刺激在空间上的作用强度,及各个腹地这种刺激所作的回应强度。总体而言,对外贸易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长江南北港口呈现不同的发展趋势。大型港口趋于进出口平衡,小型港口呈现更多的弹性。港口体系在对外贸易方面具有相当的空间极化程度,其整体规模分布呈现标准的“位序.规模”分布状况。  再者,选择46个港口进行埠际贸易网络研究,分析得到国内流通的网络结构,以及这种结构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趋势。其实质反映的是近代中国中东部较为发达城市(通商口岸)间的物流状况。总结而言,埠际贸易网络从未出现垄断性的港口,亦即埠际贸易网络的空间结构呈现多极发展趋势。而且随着全国埠际贸易的扩大化,存在一个分散化(Deconcentration)的过程。在本文研究时段内,埠际贸易网络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战前达到其发展顶峰。内部具备巨大规模和职能分异,有一定的轴-辐(Hub-Spoke)网络的特征。  再次,选择汉口、九江等进行子口税贸易研究。这个部分反映的是通商口岸城市与下一个层次(更低一级的城市或者周围农村)贸易流通状况。本文总结了以汉口为代表的南方港口的子口税贸易模式,并认为子口税腹地的空间分布具有南北的差异:北方地区的子口税腹地经常出现交叉的现象,而南方的子口税腹地在空间上具有较为明显的界限。  再次,又根据贸易资料,对近代山东和湖南进行典型区域的贸易空间结构分析。最后,本文讨论了对外贸易网络和国内贸易网络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及其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发展趋势。本文尽可能的覆盖国内流通的各个层次,从而对于其全国国内流通贸易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最后,本文认为在研究时段内(起码在战前国内贸易的顶峰阶段),存在一个国内的统一市场,这个阶段,也是现代城市体系的奠基时期。
其他文献
内藏库是北宋财政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北宋财政循环中究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对内藏库在北宋财政运作中处于的货币供应核心地位进行研究,揭示了其对整个北宋财政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有清一代省、厅、州等行政机构、行政区划以及守巡道的辖区和相关官员的职能的变化过程。研究以已经出版的各种清代档案、官修典籍和其他文献为基本材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