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数十年的高速发展,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业界公认人均收入达到800-1000美元时会普遍出现国内出游动机,而我国自2004年至今人均收入一直在1000美元以上,与此同时,旅游业相应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是经济规律的必然结果。但自由市场调节天生的滞后性导致供需不平衡情况层出不穷。因此,如何明确衡量区域旅游要素的各个方面是否保持协调发展,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供给,需求与联系三者的交通等支持系统是一个耦合的整体,任何一个要素落后于整体,整体都会因木桶效应而受到影响。因此准确判断三个系统的协调程度,主动提高短板,有利于地区旅游业健康发展。 本文首先阐述了协调度方法的理论源头,即协同论及自组织现象在旅游中的表现,结合本次研究的特征分析,初步总结出一个简单的协调度指标体系及定量分析模型,选择两个省份计算以地级市为单位的省内协调,以及基于此的参数判别等验证运算,同时考虑到全国范围气候环境差异对每个省区计算适宜出行日数,根据运算的结果扩展指标体系与模型,将交通作为独立的“支持”子系统加入协调研究,而旅游相关投资建设类因子作为供给子系统的一部分加入,然后用修改后的模型和指标体系对全国31个省区(不包括港澳台)1996-2010年15年间旅游供给-支持-需求系统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各省旅游业发展均衡程度,认识到各地旅游业发展的差距,也为各地区制定相关发展战略,优化旅游发展进程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结果显示15年来全国绝大多数省份旅游协调程度有明显提高,全国旅游业各要素协调水平中,有二十个省份在十五年间协调水平显著提升,六个省份没有明显变化,还有五个协调水平下降。此外,协调度地区差异依然明显,尤其是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全国四个省份协调度处于高水平,七个较高水平,十二个中等水平,五个较低水平和三个低水平,且整体上呈现从东南到西北递减的结构,南北差异在15年间持续缩小,而东西差异却有增大的趋势,同时我国海拔三级阶梯在旅游协调水平上产生了较明显的分界。据此判断纬度地带性带来的气候差异可以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被克服,而经度地带性所带来的干湿,海拔差异,以及其衍生的经济差异,却是旅游发展的重大挑战。最后根据协调分析结果,对每个省区判断发展趋势,并针对各自特征提出进一步发展的方案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