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伴互动是大学生学习生涯中重要的影响因素,能够通过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观和学习方式等学习过程间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同时,也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具体学习收获,是推进我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教育元素。在经典的院校影响力模型中,同伴互动也始终被视为院校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院校影响力理论模型中的一个“过程”变量,能够很大程度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以集体宿舍、专业班级和校内学生社团为基本学生组织单位的中国大学,学生之间交流频繁,同伴影响效应明显,同伴互动成为中国大学生重要且满意的大学体验。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同伴互动都被验证过是影响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以帕斯卡雷拉的“整体变化评定模型”作为指导,依托NCSS数据库2017年的调查数据,通过探索性和验证性分析将同伴互动细分为课堂同伴互动和课外同伴互动,从这两方面出发试图理清我国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同伴互动现状,并对大学生课内外的同伴互动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学生个体因素和院校教育培养因素对大学生同伴互动的影响。通过分析,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我国大学生总体同伴互动特征来看,全国大学生课堂同伴互动状态良好,倾向小组讨论的互动形式;全国大学生参与到课外同伴互动活动的人均次数为2次左右,以校内社团活动为主。第二,从不同群体大学生的同伴互动特征来看,恋爱的大学生、担任学生干部的大学生课堂同伴互动表现更佳,课外同伴互动活动的参与次数更多;城市大学生课堂同伴互动表现更佳,农村大学生课外同伴互动活动的参与度更高;孤儿课外同伴互动活动参与次数最多,双亲家庭最少;兄弟姐妹人数与课堂同伴互动表现成反比,与课外同伴互动活动的参与次数成正比;学生课堂同伴互动的表现和课外同伴互动活动的参与度与学生年级成正比;211院校的学生课堂同伴互动表现不佳,不同院校的学生课外同伴互动表现各异;偏文学科的学生课堂同伴互动表现更佳,农工医类学生课外同伴互动活动参与度低。第三,从我国大学生同伴互动的影响因素来看,院校教育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课堂同伴互动的表现,尤其是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影响最大;个体特征是学生课外同伴互动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学生是否担任学生干部影响最大。鉴于以上结论,本研究建议:在提升我国大学生课堂同伴互动表现上,高校发展中需要引导教育资源来提升学生课堂体验、课程教学中需要提倡小组合作与讨论的教学策略、学生管理上需要鼓励不同背景的同伴互相交流与分享。在提升我国大学生课外同伴互动水平上,高校可以基于课外同伴互动现状来构建不同类别学科的实践育人机制,同时不同类型高校要找准课外同伴互动中的薄弱环节,进而采取针对性措施改善课外同伴互动水平,在课程教学中可以调动工科类学生参与科创竞赛的积极性,补足我国大学生课外同伴互动活动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