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是一个民族有别于另一个民族的显著特征之一。各民族的文化既有其共性又有其个性,一个民族总是在不断吸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酿造本民族的文化。译者正是肩负传播两个民族文化的使者。而处于一定社会、文化氛围之中的译者,对翻译择取不可避免地受到当下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在翻译过程中,作为第一读者的译者在阐释原文时,其理解无疑也是在特定文化语境中进行的。本文将译者主体性置于文化语境视阈下,来分析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互动关系,阐释译者在文化语境关照下翻译择取的特点及其主体意识的显彰。简介。本章作者指出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出现的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思潮,翻译这一术语得以重新改写和界定。在总结了当下一些文章对译者主体性研究视角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研究视角。文化语境。作者首先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说起,后谈文化对于译者的重要作用。文中作者将文化语境分为广义的文化语境和狭义的文化语境并阐述了它们的关系。广义文化语境统摄狭义文化语境,并施与其影响;狭义文化语境不是被动适应广义文化语境,有时也反作用于广义文化语境。广义文化语境影响译者对文本的选择,狭义文化语境影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本的理解与表达。译者的文化阐释能力在狭义文化语境中得到反映和显现。译者从文本的选择到文本的理解与表达都或多或少打上时代文化语境的烙印,从翻译动机到翻译成品的推出也一定程度上受到时代文化语境的影响和操纵。译者主体性。关于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界尚无统一的、被普遍认同的界说,作者尝试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思想意识、文化价值取向、审美意识及翻译理念层面上自觉做出决断的一个复杂网络体系。最后分析了文化语境与译者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及译者主体性的作用。文化语境影响下的文本选择及文化语境对翻译主、客体评价的影响。本章选择了三个时间段进行了分析研究:1. 分析了1919-1949年间旧中国的政治文化现状,以及这一文化时代背景下的译介特点。2. 分析了1949-1980年间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在这一大的政治文化气候中的译介特点。3. 分析了1980年以后的政治形势变化,以及在这一变化中出现的新一轮翻译高潮。最后探析了文化语境对翻译主体和客体的影响。译者主体性的显彰。在文化语境影响下,译者的主体性不总是处于被动地位。在认同主流文化趋向的前提下,译者主体性亦能得到充分发挥。主要表现在:一、翻译选材,译者根据自身禀赋气质、审美情趣、欣赏习惯等因素选择<WP=5>作品译介,以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二、翻译策略,译者根据文本功能、翻译目的、译者视角、双语文化等因素制定策略。三、翻译行为,翻译行为是译者将翻译理念具体化的过程。译者受自己思想意识的支配和操纵,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价值判断融入自己的翻译观,带进翻译行为,大到翻译手段,小至对个别词语的处理。全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