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和文化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任何语言都深深地植根于其所赖以生长的文化土地之中,然而由于民族间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政治制度以及生活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各民族的语言也就具有了其独特的民族特色。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文化和语言间的这种密切的联系就注定了翻译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传递语言的工具,更成为文化间相互交流的载体。《西游记》中描述了儒、释、道诸多的人物形象,而这些形态各色的人物形象的名称体现了儒、释、道等诸多汉文化。对人物名称的翻译回避不了对这些文化因素的处理。译者是如何将这些富含浓厚中国文化的人物名称呈现给读者的就成为不可小觑的问题,然而到目前为止研究《西游记》中人物名称翻译方法的文章和文献却是寥寥无几。为揭示人物名称的翻译方法,本文作者将《西游记》原文中的人物名称分为十二类,除因佛教神名多用梵语翻译这里不予考虑外,本文对两译本在处理占人物名称总数80%的十一类人物名称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进行归类、统计和分析。对比了两英译本在处理原文人物名称所采用的翻译方法方面的异同与得失。探索了译者们在处理不同种类人物名称时各自方法的规律性。本文还运用目的论对两译本人物名称翻译的质量进行评价,考察译者所选择的翻译方法是否实现了其翻译目的。本文将两译者在处理《西游记》人物名称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分为四大类:1.译音2.译义3.半音半义4.全音全义。通过对《西游记》原文及两个英译本中人物名称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处理原文中十一类人物名称时,两译本一共采用了十种翻译方法。两译者都试图忠实地再现原文人物名称,从总数上来看,两译本中使用直译法处理的人物名称要明显高于采用意译法处理的部分。相对而言,詹奈尔更偏爱对人物名称的文化意义进行解释而不完全拘泥于字面意思。另外,詹译本更喜欢采用文内加注的方式,而余译本更多的使用了文外加注。两位译者并未拘泥于某类特定的翻译方法,而是在把握原文人物名称构成和含义的基础上,根据翻译目的,灵活、巧妙地调整翻译方法。两译本对每类人物名称处理时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基本相同。詹译本和余译本中各有77.6%和78.8%的人物名称的文化意义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展示。其中绝大多数的译文深得原意,表达出了原文的文化神韵和语言特色。从总体上来看,两译本中所采用的绝大多数翻译方法都实现了其翻译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