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半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眼预后的影响因素,观察中药不同时间开始干预的临床疗效,以期能够提高对半量PDT治疗CSC的认识及了解中药在辅助治疗中的影响,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回顾性了解92例117只行半量PDT治疗的CSC患眼一般情况、FFA特征、OCT特征、中药治疗情况,建立数据库。以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和视网膜下液高度(HPSF)为基线,随访6mo的BCVA、HPSF为最终观察指标,将患眼分为预后良好(A)组(BCVA提高≥0.2logMAR或达到标准水平且HPSF=0),预后不良(B)组(BCVA提高<0.2logMAR,或(和)HPSF>0)。按中药干预开始时间将患眼分为术前干预组、术后干预组、未干预组,对比三组疗效。数据结果运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评估半量PDT治疗的CSC患眼预后的影响因素,初步探讨中药干预对预后的影响。研究结果:(1)92例患者年龄分布在29~71岁之间,平均患病年龄为(48.93±8.192)岁。男女患病率比为18:5。患眼平均病程为(14.21±14.834)月,复发眼49只(41.9%),慢性迁延型CSC多于急性CSC。患者夜间睡眠时间普遍小于8小时。单双眼患病率之比为67:25。左右眼差异不显著。农村患者数以49:43略高于城市。具有吸烟史病人占54.3%。(2)A、B两组患者就平均年龄、性别、平均夜间睡眠时间、眼别、居住地、吸烟史情况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中年具有吸烟史的农村男性为主。两组患眼平均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病程明显偏长。B组术前为复发眼的比例大于A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FFA特征方面,以渗漏点位置、渗漏面积、渗漏类型对比,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OCT特征上,两组以术前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完整性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合并RPE脱离的B组患眼数>A组,但差异(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A组中药口服治疗的患眼数>B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筛选自变量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复发眼对预后的独立影响性不大(P>0.05),病程、渗漏面积、渗漏类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不完整与预后不良呈正相关,渗漏点位置、中药口服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3)视功能方面,术前干预组在术后各时间段视力都有明显提高,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干预组视力随时间不断提高,术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未干预组视力在1月后有明显提高,3月后视力提高缓慢。虽然三组视力在各时间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6个月后,干预组视力高于未干预组,并具有良好的上升趋势。(4)视网膜下液:干预组各时间段的SRF较前均有明显吸收。未干预组前3月SRF吸收显著,后期仍有少量吸收,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间对比发现,治疗3月后术前干预组HPSF低于术后干预组,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6月后,干预组HPSF都明显低于未干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CSC多发生于具有吸烟史的中年农村男性,单眼发病率高于双眼,左右眼无差异。(2)病程、渗漏点位置、渗漏面积、渗漏类型、神经上皮层厚度、外层反射不完整、中药口服均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病程长、渗漏点靠近黄斑中心、多病灶、神经上皮层薄变、外层反射不完整是半量PDT治疗CSC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中药口服治疗可以影响预后。(3)中药干预对于半量PDT治疗CSC的预后有明显影响。在术前使用可以促进SRF的吸收,提高患者视力,遏制水肿进一步加重造成的视网膜损伤。术后继续干预可以加速SRF的吸收,促进黄斑部视网膜结构的重塑,感光系统的复原,促进视力的远期恢复,因此及早的开始中药对症干预治疗是有必要的。(4)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可能无法完全做到未病先防,帮助患者排除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但是我们要尽量做到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在病变的初期进行相应的治疗措施,譬如中药汤剂口服干预。建议患者治疗后定期随访,实时监测病情变化,防止疾病反复造成的不可逆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