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由高能量创伤导致的开放性骨折在不断增加。开放性骨折发病率高,术后容易导致骨感染[1]。经过积极的清创处理虽然能控制感染,但会遗留大段(块)骨缺损伴皮肤软组织缺损。感染性骨缺损伴皮肤软组织损伤局部伤情复杂,一直以来都是骨科的难题[2]。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感染骨未能充分利用,治疗时间长,手术次数多,术后功能差[3-4]。采用自体骨皮瓣移植不需要经过缓慢的“爬行替代”过程,同时可以覆盖创面,填补组织缺损。但自体骨皮瓣的取材位置有限,难以满足各种类型的损伤,限制了它的应用和发展[5-6]。对皮瓣进行适当修饰改造可预构不同种类的组织皮瓣,使预构皮瓣能够修复各种类型的皮肤组织缺损[7-9]。临床中,将大段(块)自体骨异位寄养在肌肉内或者肌间隙,6-12个月后,大段(块)自骨可完成血管化[10]。骨骼肌可以在不添加任何外源种子细胞和因子的情况下使大段(块)骨血管生成和增加骨活性[11]。肌肉内富含大量的骨诱导型细胞群体,可以分泌多种与骨折愈合相关的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在预构骨皮瓣过程中,骨骼肌的血管生成与成骨作用鲜有报道,通过对骨骼肌的深入研究,为后期保障预构骨皮瓣成活,缩短预构骨皮瓣进程提供理论依据。目的探讨兔骨骼肌分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骨形成蛋白-2(BMP-2)规律以及对大段自体骨异位预构血管化骨皮瓣的影响。方法选取70只成年中国白兔,雌雄不限,随机挑选60只作为实验组,采用无菌手术的方法,截取左后肢胫骨中段1.5cm骨段,去除髓腔内及骨段表面附着软组织,高温水浴灭菌后将其置于右侧股直肌肌袋内预构骨皮瓣。剩余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实验组于术后第2、4、6、8、10、12周各处死10只并取出大段自体骨及整块股直肌,大段自体骨大体标本观察、HE染色组织学检查、CD34及I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血管化程度与骨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股直肌肌组织中VEGF、BMP-2表达量。空白对照组仅截取白兔左后肢胫骨中段1.5cm骨段和右侧整块股直肌,检测指标同实验组。结果1大段自体骨大体观察结果实验组在预构骨皮瓣过程中,切口愈合良好,周围无炎性反应。大段自体骨髓腔两端和骨皮质表面粘附的纤维结缔组织逐渐增厚变多,与骨段贴附逐渐紧密;纤维结缔组织剥离后,骨表面可见骨吸收陷窝,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凹陷变多加深,骨皮质也逐渐变薄。纤维结缔组织包裹骨段第8周开始与正常自体骨骨膜厚度,紧密程度相似,都较难分离。2大段自体骨HE染色结果实验组第2周骨表面及管腔极少见纤维肉芽组织;第4周时骨表面出现纤维肉芽组织,可见较小的腔隙,周围有少量新生血管和细胞成分。第6周可见更多的血管和细胞,血管旁骨表面骨旋涡排列规律可见分化成熟的骨细胞,哈弗管腔变大,骨小梁开始缓慢生长。实验组从第8周开始骨HE染色情况和新鲜胫骨HE染色相似,可见较多血管内皮细胞和骨细胞,以及致密成熟的骨小梁。3大段自体骨免疫荧光检测结果CD3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实验组CD34阳性血管数量总体呈先上升后缓慢降低,第8周时CD34阳性血管数量最多。实验组第4周时CD34阳性血管数量多于其第2周,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第6周CD34阳性血管数量多于其第4周,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第8周CD34阳性血管数量多于第6周,差异较明显(P<0.05)。对照组CD34阳性血管数量多于实验组第2、4、6、12周,差异显著(P<0.05)。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强度显示: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强度先增强后逐渐减弱,在10周达到高峰,此时Ⅰ型胶原蛋白荧光强度要高于第2、4、6、8、12周。实验组第4周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其第2周,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第6周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其第4周,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第8周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其第6周,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第10周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其第8周,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Ⅰ型胶原蛋白免疫荧光强度高于实验组第2、4、6、8、12周,差异较大(P<0.05)。4股直肌内VEGF、BMP-2分泌量表达实验组肌组织标本VEGF分泌量呈先升高后维持一定的分泌量然后再降低。第4周达到高峰,并保持到第6周,高于第2、8、10、12周。实验组VEGF第4周分泌量多于第2周,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VEGF第8周分泌量低于第6周分泌量,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内第2、4、6、8周分泌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实验组肌组织标本BMP-2分泌量呈先升高再降低趋势。6周时达到高峰,高于第2、8、10、12周。实验组BMP-2第4周分泌量高于第2周,差异较明显(P<0.05);BMP-2第6周分泌量多于第4周,差异明显(P<0.05);BMP-2第8周分泌量低于第6周分泌量,差异明显(P<0.05);BMP-2第10周分泌量低于第8周,差异显著(P<0.05);BMP-2第12周分泌量低于第10周,差异明显(P<0.05)。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实验组内第2、4、6、8周BMP-2分泌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12周实验组分泌量较对照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在大段自体骨异位血管化预构骨皮瓣过程中,兔骨骼肌能分泌VEGF、BMP-2。2.VEGF、BMP-2在预构骨皮瓣早期即可发挥作用,先不断增加而后缓慢减少。3.预构骨皮瓣过程中,骨骼肌可同时促进血管生成和骨活性增加。血管化完成后有助于继续增强骨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