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动结式,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现象,一直以来就是语言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并且在句法和语义研究中占有独特地位。和英语动结构式不同,汉语动结构式的结果成份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前一动词表示它所承载的行为致使发生后一动词(形容词)所表示的某种状态改变。前人的研究大多在尝试解决动结式的核心、及物性、配价等问题。尽管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汉语动结式中前者致使后者这一致使义研究,然而到现在为止依然没有一个全面且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果。而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所在。借助产生于认知语言学背景下的Goldberg的构式语法和Talmy的概念结构理论,笔者首先从句法和语义的角度对汉语动结式进行探讨。汉语动结式也根据其不同的句法构型及语义特征被划分为不同类型。由于篇幅的限制及作者能力,在本文中主要是将它们分成了三种构式,分别是:(i)SVROBJO构式,(ii)SVRSUBJO构式及(iii)SVRSUBJ构式。各类构式有着共同的构式意义:由于动词所表征的行为致使论元经历了状态改变,但也存在具体的意义差别。作者分别就这三种不同的构式进行了探讨,从而对它们的共同点及差别有了清晰的认识。随后,笔者用概念结构理论进一步分析了该构式下各种附属句法类型(包括重动句和“把”字句)。从概念结构上分析,这种构式表达了一种复合事件。而一个结合的事件结构反映出来的应该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概念并蕴含某种动力,同时这样的概念可以被独立句子形式表现出来。尽管具有这种普遍性,在这种构式中存在许多特殊类型,在这篇论文中这些特殊类型也将被讨论。通过构式语法和概念结构相结合,笔者从综合的角度解释了汉语动结构式。尽管对汉语中动结式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对动结式致使义这一关键问题的解答证明构式语法和概念结构不失为探讨汉语构式的一条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