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大脑发育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一些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尤为敏感。生命早期应激被认为能够增加个体在日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则能够增强神经的可塑性,改善抑郁样的症状。在本课题中,我们比较了丰富环境在不同时期(成年前和成年后)对早期应激所引起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探索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下
【基金项目】
:
生命早期应激致大鼠类精神病理学行为的分子机制:miR-425-5p靶向转录因子Sox10对Ntrk2转录的调控(项目编号:20180530036);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大脑发育是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在一些发育的关键时期,大脑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尤为敏感。生命早期应激被认为能够增加个体在日后罹患抑郁症的风险,而丰富环境(enriched environment,EE)则能够增强神经的可塑性,改善抑郁样的症状。在本课题中,我们比较了丰富环境在不同时期(成年前和成年后)对早期应激所引起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的治疗效果,同时,我们探索了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在丰富环境中所起的作用,并检测了血浆皮质酮水平以评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反应水平。研究方法:在C57BL/6小鼠出生后第2至21天,对幼崽进行每天4小时的母婴分离操作(10:00-14:00)。分离结束后,雄性小鼠幼崽被随机分配至标准环境组(SE)、生命早期丰富环境组(3-8周,EEE)、成年后丰富环境组(8-13周,EEA)。在小鼠约14周大时,利用糖水偏好实验、旷场实验、十字高架实验及强迫游泳实验检测小鼠的抑郁和焦虑样行为,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血浆皮质酮水平,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小鼠海马区BDNF、AKT及p-AKT的表达水平。结果:母婴分离增加了子代小鼠的抑郁及焦虑样的行为,而丰富环境在两个不同干预阶段均明显改善了母婴分离所致的抑郁和焦虑样的症状。相比于成年后丰富环境干预,早期丰富环境组对母婴分离小鼠的快感缺失症状(P=0.035)及旷场实验(P=0.012)和十字高架(P=0.026)中的焦虑样行为改善更为明显。在强迫游泳实验的绝望行为评估中,早期丰富环境与成年后丰富环境干预的差异并不明显(P=0.785)。母婴分离增加了血浆皮质酮水平(P<0.001),而丰富环境在成年前(P=0.003)和成年后(P=0.015)阶段均降低了皮质酮的水平。母婴分离降低了BDNF的表达及AKT磷酸化的程度,而丰富环境则提高了BDNF的表达量及p-AKT/AKT的比值,相比于成年后丰富环境,早期丰富环境干预对BDNF(P=0.020)及p-AKT/AKT(P=0.026)的提高更为明显。结论:丰富环境能够改善母婴分离所导致的抑郁及焦虑样行为,相较于成年后丰富环境干预,生命早期阶段的丰富环境干预对抑郁和焦虑的改善更加有效,BDNF及其下游PI3K-AKT通路在丰富环境的作用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进一步探索其精确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其他文献
目的:作为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显影这一种新的诊疗方式,本文通过对于影响前哨淋巴结显影的因素如显影剂种类、注射位置、肿瘤分型等进行meta分析其对于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来评估这一方式的可行性及未来前景。研究方法:从国内外各个高质量文献数据库如: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国外的Pubmed数据库及Medline数据库,检索妇科子宫内膜癌前哨淋巴结显影及活检的文献900余篇,对纳入文献的引用
目的:探究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放疗(postmastectomy radiotherapy,PMRT)对接受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患者局部区域复发率(locoregional recurrence rate,LRR)及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2015年于本中心治疗的544例临床I
目的:探索抑制微小RNA(Micro RNAs,miRNA)-142改善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异常的可能分子机制。研究方法:(1)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4组。采用单程长时应激(Single prolonged stress,SPS)的方法制备PTSD模型大鼠,并通过侧脑室注射慢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是老年痴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类型。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在AD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s,HDACs)可通过影响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AD相关基因转录,已成为AD防治的分子靶标。在HDACs的众多亚型中,HDAC2/3与AD关系最为密切,敲除HDAC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也相应变高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在老年痴呆症中最为常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步伐的加快,AD患病率正在逐年上升。其病因复杂多样,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为AD防治手段的研究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有研究发现AD患者的突触功能损伤与AD认知功能障碍密切相关,而突触素(Synaptophysin,SYP)
目的:1、了解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和抑郁的现状。2、探究HIV感染者/AIDS患者生命质量、抑郁可能的影响因素。3、探索HIV感染者/AIDS患者抑郁和生命质量的关系,为该人群心理健康的促进、生命质量的改善和艾滋病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采用方便抽样对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医院随访登记的HIV感染者/AIDS患者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含一般特征资料、SF-36量表和C
目的: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全球高发的精神疾病,以心境低落、认知受损和社会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具有高致残率和致死率。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R-f MRI)现已广泛应用于MDD的研究,其中的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
目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β,Aβ)在脑内的异常沉积是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Aβ的积累导致其聚集体的形成,从而加剧神经退行性病变。Aβ的积聚取决于其生产和清除的速率差。其中Aβ的清除主要由胶质细胞介导,但持续激活状态下的胶质细胞Aβ清除能力受损。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7A(Interleukin-17A,IL-17A)在AD患者
目的: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BD)是自杀率和致残率较高的重性精神疾病,除反复发作的抑郁和躁狂外,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损害,严重影响心理社会功能,然而其机制尚不明确。为此,本研究应用多维度认知评估工具MCCB(the 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结合脑结构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二者相关性进行研究,以探究BD患者认知
目的:重性抑郁障碍(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其病因尚未明确,是由遗传因素与心理-社会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的复杂疾病,MDD具有中度遗传性,其遗传度为40%,探索遗传因素在MD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对明确疾病的病因具有重要意义。MDD遗传高危人群(Genetic High Risk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G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