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由于中脑黑质致密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退行性丢失,导致了病人的运动障碍。早在1817年,巴金森(Jame Parkinson)对这种慢性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进行了描述。在55岁以上的人群中至少有1%的患病率。典型的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僵硬、动作迟缓等症状。 目前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细胞移植治疗与基因治疗等。药物治疗早期可以改善患者的震颤、强直等症状,但无法阻止本病的进展,并可引起如运动障碍等严重并发症。 而神经营养因子、抗凋亡类药物以及免疫抑制剂等虽然有神经保护和促进轴突生长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只能防止未受损神经元的变性坏死,不能解决由于神经元坏死导致的多巴胺递质降低而出现的功能障碍,对于已出现症状的患者治疗意义不大。外科手术治疗由于手术创伤性较大,适用对象受限,也不是一种理想的治疗途径。 由于帕金森病病变主要是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而导致了纹状体内多巴胺水平下降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因此,通过向黑质-纹状体系统植入能合成多巴胺的细胞,可以补充纹状体内多巴胺递质而达到治疗的目的。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 cells,PC-12细胞)的性质与肾上腺髓质细胞相似,同时也可分泌酪胺酸羟化酶。用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处理后,可分化成交感神经元样细胞,这种分化使其在形态、生理、生化及功能方面更接近于神经元。因此利用NGF诱导处理后的PC-12细胞,移植入纹状体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其症状得到缓解。 本实验利用SD大鼠复制6-OHDA完全损伤型帕金森动物模型,利用立体定位仪将NGF处理后的PC-12细胞移植入模型动物纹状体内,观察模型动物行为的改善和移植后的PC-12细胞的存活情况。 结果: 1.利用6-OHDA复制的完全损伤型帕金森动物模型,共手术49只大鼠。经阿普吗啡诱导后有27只(占55.1%)恒定转向健侧且结果稳定。帕金森病模型大鼠旋转圈数>210r/30min,部分大鼠还出现震颤、活动迟缓、嗅探、觅食、竖尾等异常表现。随机选取7只成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发现,注射侧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较对侧明显减少(P<0.01);随机选取3只成功帕金森病大鼠模型,蛋白印记检测发披要NGF诱导的PC一12细胞脑内移植治泞大筑帕金森病的研究现注射侧黑质区酪胺酸轻化酶免疫信号较对侧明显降低(P<0.01)。上述结果显示成功复制的帕金森动物模型稳定、可靠。 2.本实验利用NGF(50ng/m1)连续7天诱导PC一12细胞。在诱导早期细胞逐渐平展、细胞质内出现附属物及细胞膜变皱褶等形态学变化。随诱导时间的延长(48h后),细胞出现停止增值、胞体长出突起等变化。此时诱导的PC一12细胞即可用于移植。 3.手术移植组动物较手术对照组阿普吗啡诱导旋转行为有明显的改善。在手术后的第4,5周移植组动物和对照组行为学指标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第6周两组之间有极显著差异(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移植侧纹状体有酪胺酸经化酶阳性细胞存在;蛋白印记检测也发现移植侧有免疫阳性信号。手术对照组模型动物纹状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印记都没有明显的阳性信号。 结论: 1.采用6一OHDA方法复制的帕金森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5.1%。对复制成功的帕金森模型动物进行了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模型动物黑质处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说明用这种方法复制的帕金森动物模型是可靠的。利用Westem blot检测了酪胺酸轻化酶的变化,发现模型动物6一OHDA注射侧酪胺酸轻化酶免疫阳性反应明显下降,这个结果又进一步的验证了模型动物的可靠性。 2.PC一12细胞用NGF处理后细胞的形态发生了变化,伸出许多突起,随神经突起的延伸并形成了突起之间和突起与胞体之间的连接关系。此时的PC一12细胞即为诱导成功细胞,可用于手术移植., 3.将诱导后的PC一12细胞移植入模型动物伤侧的纹状体内,模型动物阿普吗啡诱导的旋转行为得到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m blot检测都显示NGF诱导的PC一12细胞可能在模型动物纹状体内存活,因此NGF诱导后的PC一12细胞可以作为治疗帕金森移植治疗的一种细胞供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