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研究表明身体活动与体内循环维生素D浓度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发现即使排除了阳光曝露的影响后,关系依然存在。然而相关的研究大部分为观察类研究,无法得出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为数不多的探究运动锻炼与循环维生素D关系的干预研究由于实验设计的不足也不能得出准确的定论。因此,本研究通过随机分组对照试验探究抗阻力量训练干预能否改善体内循环维生素D浓度,为健康指导者及卫生工作者指导大众改善体内循环维生素D浓度的工作上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上海市杨浦区(北纬31.27°)招募到18名健康成年男性(19~39岁),随机分为运动组(9人,平均年龄24.4岁,平均BMI22.9kg/m2)与对照组(9人,平均年龄26.7岁,平均BMI22.4kg/m2)。运动组参与12周抗阻力量训练,每周3次,负荷强度为12-RM(repetitionmaximum),除此外,保持原有生活习惯;对照组不训练,且维持原有生活习惯。干预时期为2016年3月至6月,在实验干预的0周、第7周、第13周三个时间分别对受试者进行空腹采血以及相关实验指标的数据测量收集。血清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激素(iPTH)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浓度通过酶联免疫测吸附测定法测得,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时间通过三轴加速度计ActigraphGT3X+测量,体脂率、肌肉质量通过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得,对应抗阻力量训练项目的1-RM负荷强度通过Mayhew等的1-RM推算公式计算获取。研究结果:运动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基线各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且血清25(OH)D浓度均处于维生素D缺乏状态(运动组:27.8±2.0nmol/L;对照组:26.2± 1.4nmol/L)。12周抗阻力量训练干预后,运动组与对照组受试者血清25(OH)D浓度均显著升高,调整中高强度身体活动、阳光曝露及体脂率变化量的影响后,时间主效应显著(p=0.018),时间与分组交互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6)。基线至第7周,运动组血清25(OH)D浓度没有显著变化(p=0.648),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时间与分组交互作用显著(p=0.026), 2组受试者血清iPTH、IGF-1浓度变化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运动组肌肉质量显著升高(p=0.002),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p=1.0)。后6周,2组受试者血清25(OH)D浓度均显著升高,调整3个混杂因素影响后,时间主效应显著(p=0.009),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274), 2组受试者血清iPTH浓度和肌肉质量变化均没有显著性变化,运动组血清IGF-1浓度显著下降(p=0.013),对照组没有显著变化(p=1.0),且在调整了年龄和中高强度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后,时间与分组间的交互作用显著(p=0.011)。运动组受试者在第7周,测试的5个抗阻力量训练项目中有3个1-RM显著提高,在后6周,测试的5个抗阻力量训练项目的1-RM均显著提高。结论:本研究发现,12周的抗阻力量训练的初期减弱了维生素D缺乏的健康成年男性的血清25(OH)D浓度的上升趋势,而后期则没有影响,建议抗阻力量训练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对循环维生素D水平影响效果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