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王朝兼容并蓄的瑰丽文化、海纳百川的非凡气度,造就出中国历史上空前鼎盛时代。唐代妇女服饰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炫丽面貌,开创了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最精彩也最丰富的篇章。本文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唐代妇女的服饰唐代妇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服装有襦、衫、裙和半臂等。襦和衫为上衣,红色和绿色是唐代妇女喜好的服色。襦比较厚重,为冬季抵御霜寒的衣物;衫较为轻薄,是夏季凉爽消暑的服装。唐代妇女偏好长裙,笼裙、幅裙、破裙等也是她们喜欢的款式。在服色上,红、绿、黄比较受欢迎。裙面之上装饰有凤凰、鸳鸯、燕、孔雀等禽鸟类图案。半臂是穿在襦、衫外的短上衣,有点类似今日之背心,别称半袖、短袖等。因为穿在外面,半臂的装饰较为华丽。唐代社会习俗深受胡风影响。胡服、胡妆、胡舞和胡乐等盛行一时。窄衣、窄袖、袒胸、胡帽、胡靴、回鹘装、椎髻和赭面等,是唐代妇女受到胡风影响的服饰代表。二、唐代妇女的发式与发饰唐代妇女发髻式样繁多,大致可以分成高髻、低髻和特殊髻式三种类型。高髻在唐代非常流行,半翻髻、反绾髻、双环望仙髻、回鹘髻、峨髻、抛家髻、闹扫妆髻、惊鹄髻、椎髻、云髻、螺髻、乌蛮髻等属高髻。低髻形式在唐代并不多见,堕马髻、倭堕髻、练垂髻等归低髻。特殊髻式是在髻上饰以花朵、珠宝、凤钗等,称为花髻、宝髻、凤髻。梳挽高髻必须有足够的头发,对于发短、发稀或发秃的妇女,只好在发间结上一些假发或乾脆戴上假发,以使自已的发髻也能达到时尚的标准。唐代假髻使用比较普遍,有用铁丝等材料织成框在外编上发者,称为假髻、义髻或巾帼。唐代鬓发样式很有特色,依其厚薄、疏密、大小、多少,以及形状等,有多种名目,比如缓鬓、鸦鬓、薄鬓、丛鬓、云鬓等。唐代妇女会在发髻上插戴许多装饰物品。单股发笄、发簪,双股发钗,在钗上镶嵌随步而摇的“步摇”;或插上鲜花、假花或花钿;还有把原本用于梳理头发的梳篦作为装饰品插于发髻之上。制作装饰物的材料有矿物类金、银、铜、铁、玉、石、翡翠、琉璃、水晶;植物类木、竹、花、草;动物类犀、骨、象牙、牛角、玳瑁、羽毛等。三、唐代妇女的面饰与面妆唐代妇女化妆程式可分成敷铅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或染额黄)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等七个步骤。唐代妇女尚白,涂抹白粉是化妆的基本功夫。粉有金属类铅粉和植物类米粉。为了表现红嫩的健康面色,唐代妇女还会在两颊涂上胭脂。唐代妇女画眉的方法有两种:直接将材料点染于眉上,或是先剃除眉毛再重新画上。眉式种类有蛾眉、柳眉、却月眉、八字眉,连山眉,桂叶眉等。涂黄粉于额头眉间称额黄。贴于额头的花钿亦称花子,一般是将金箔、色纸、鱼骨等裁剪成各式图样以呵胶黏贴在额头或眉间。花钿式样繁多,由最简单的小圆点到复杂的动植物图案都有。斜红指在两颊绘上两道艳红色的月牙形妆饰,甚至画成残破状。面靥原指在脸颊两侧酒窝处各画一个红色的圆点,即假酒窝;后来发展到以金箔、翠羽制作钱、星、花卉等形状黏贴于脸部,点饰范围自两颊逐渐扩大至额中,或鼻翼两侧。唐人倾向于娇小浓艳的嘴唇为美。在化妆上,先以粉将嘴唇和脸部一起覆盖,再以唇脂点染,妆成浓艳的樱桃小口。点唇颜色主要是大红或浅红。唐代妇女面妆由不施脂粉到满脸面靥,有各式各样变化。唐代妆面种类有数十个之多。白妆与红妆是较普遍的面妆形式,前者包括泪妆与啼妆等,后者包含檀晕妆、酒晕妆、桃花妆和飞霞妆等。而紫妆、赭面、墨妆、慵来妆和血晕妆等为特殊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