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81373889)—“基于代谢组学的桑叶多组分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整体调节与分子机制研究”资助。本论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分别从资源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资源利用等方面综述了桑叶的研究进展。桑叶中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多糖类、甾体类、有机酸类、核苷类、氨基酸类等资源性化学物质,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其功能性产品成为研究开发热点,已有桑叶茶、桑叶饮料等功能食品;桑枝、桑椹、桑白皮应用也较为广泛,主要有桑枝培养基质,桑葚酒、饮料、果醋和桑根酒等。然而,桑叶资源化学研究却不够深入,因此,本论文围绕桑属药用植物中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以及桑叶适宜采收、干燥加工方法等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桑叶的系统利用及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二章主要开展了11个桑品种、88个桑叶样品中各类型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研究。通过液质联用技术、苯酚-浓硫酸法、凯氏定氮法测定桑叶中黄酮类、生物碱类、核苷类、氨基酸类、多糖类和蛋白质类资源性化学成分,优化了中国药典中桑叶含量测定项下色谱条件,并建立了同时测定桑叶中核苷类、氨基酸类和生物碱类成分的UPLC-TQ/MS方法。测定黄酮类成分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A-0,1%甲酸水溶液,B-乙腈,梯度洗脱(1~12.5 min,95%A→5%A:12.5~14 min,5% A);流速:0.4mL·min-1:柱温:35℃;进样量:1μL。结果发现,不同品种桑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Y85(广东桑)中芦丁含量最高达2.34 mg/g、Y26(鸡桑)中含量最低仅含0.01mg/g;Y82(广东桑)中异槲皮苷含量最高达2.35 mg/g、Y26中含量最低仅含0.02 mg/g;Y82中紫云英苷含量最高达1.49mg/g、Y26中含量最低仅含0.01 mg/g;Y82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达1.37 mg/g、Y26中含量最低仅含0.07 mg/g;龙胆双糖苷含量差异较小。测定生物碱类、核苷类和氨基酸类化学成分的色谱条件为:Acquity UPLC BEH Amide (100 mm×2.1 mm,1.7μm);流动相:A-含5 mmol·L-1甲酸铵、乙酸铵和0.2%甲酸的水溶液,B-含1 mmo1·L-1甲酸铵、乙酸铵和0.2%甲酸的乙腈溶液,梯度洗脱(0-3 min,10%A:3~9 min,10→18%A;9~15min,18→20%A,15~16 min,20→46%A,16~18 min,46%A);流速:0.4 mL·min-1;柱温:35℃;进样量:1μL。结果发现,不同品种桑叶中生物碱类成分含量差异也较大,Y22(华桑)中DNJ含量最高达8.49 mg/g,Y86(广东桑)中含量最低仅含0.16 mg/g;在各样品中Fagomine含量均较低。桑叶中多糖的含量随品种变化差异较大,其中以白桑桑叶总多糖含量最高(3.49%),鲁桑最低(0.79%)。不同品种桑叶中蛋白质含量最高达22.14%(Y26),最低仅含9.54%(Y25)。揭示了不同品种之间各类资源性化学物质的含量差异,为桑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据。第三章评价了桑叶的适宜采收期。通过采集7-12月6批每批88个桑叶样品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生长期桑叶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差异较大,随着物候期的顺延,生物碱类成分的含量呈总体下降趋势,10月份后大幅下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变化较小,10月份之后亦呈下降趋势。广东桑中黄酮类成分远高于生物碱类成分,而鸡桑则相反;华桑和蒙桑中生物碱类成分在7-8月间迅速下降;白桑中的生物碱类、黄酮类成分含量均处于中等水平。综合分析,药用桑叶的适宜采收期在9月底10月初。同时,探讨了经霜前后桑叶中黄酮类和生物碱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积累动态,主要考察了轮哈2号、育711和禾桑3个品种桑叶,在2014年10月13至11月30之间每三天取样一次,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发现,经霜前后桑叶中黄酮类成分含量仅有小幅波动并无明显升高趋势。各品种中DNJ含量较高,Fagomine含量较低,轮哈2号与禾桑中DNJ含量在经霜前后呈下降趋势,而育711中DNJ在经霜前后的动态图呈“U”型,即经霜后其中DNJ含量有所升高。研究结果为桑叶的合理采收及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但“霜桑叶”的科学内涵仍需要进一步阐释。第四章评价了桑叶的适宜干燥方法。分析评价了晒干、阴干、热风干燥、中波红外干燥、控温控湿干燥等5种干燥技术对桑叶药材品质的影响,同时控制杀青时间和烘干温度对经霜后育711桑叶进行了处理,以黄酮类、生物碱类化学成分等为指标并结合干燥桑叶的外观性状,明确桑叶适宜的干燥加工方法。结果发现,新鲜叶、阴干、晒干处理桑叶中各类成分含量均较低。最终确定50℃或60℃或杀青60s后60℃热风循环干燥为适宜干燥加工技术,为桑叶的适宜干燥加工提供了标准与规范,为其质量保证提供了支撑。同时,在杀青60s后60℃热风循环干燥过程中每半小时取样一次,对其在干燥过程中各类资源性化学成分的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