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细晶纳米晶Al-Mg合金不同晶界的溶质元素再分布

来源 :江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min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变暖、能源危机日益严峻,轻质铝合金受到研究者的青睐,晶粒细化一方面可保证材料优异的强塑性,另一方面会导致溶质原子再分布,这对材料机械性能及热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选用五种不同成分Al-Mg合金研究高压扭转(HPT)后材料溶质原子的分布规律和机理。根据X射线衍射(XRD)结果计算不同合金的晶格常数和平均微观应变;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不同合金的微观组织并统计晶粒尺寸;在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明场像(BF)和高角环形暗场像(HAADF-STEM)下观察到感兴趣晶界,并利用聚焦离子束(FIB)手段取出,结合电子能量损失谱(EELS)、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和原子探针层析技术(APT)观察Al-8.0Mg溶质原子再分布的情况,最后利用几何相位分析(GPA)法探讨晶界处溶质原子再分布规律、机理及团簇长大机制等。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TEM和XRD分析表明,HPT后不同成分Al-Mg合金的微观组织中存在多个区域有缠结在一起的位错结和由位错组成的高角度亚晶界,随着Mg含量从1.0 wt.%增加至10.0 wt.%,晶粒尺寸从224.9 nm减小至55.3 nm,已细化为超细晶或纳米晶。(2)五种成分超细晶纳米晶Al-Mg合金的HAADF-STEM和EDS结果表明,随着Mg含量增加,晶界处溶质原子富集程度逐渐增大,当镁含量增加至8.0 wt.%时晶界处的溶质含量为基体的两倍,然而镁含量继续增加至10.0 wt.%时,偏析程度下降,且低于Al-8.0Mg晶界处的镁含量。(3)结合HAADF-STEM、EDX和EDS技术重点研究了纳米晶Al-8.0Mg合金晶界处溶质分布,结果表明晶界处存在三种不同溶质元素分布现象:溶质原子贫化,溶质原子富集和溶质原子不均匀分布。对三种晶界GPA分析表明,溶质元素贫化的锯齿状晶界齿尖呈现出拉压交替的应变;溶质富集的小角度晶界只有很少的应变场;溶质原子不均匀分布的晶界出现无规律应变场,在拉应变场出现溶质原子的富集,在压应变场发生溶质原子的贫化。(4)用HRTEM、EELS和GPA等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纳米晶Al-8.0Mg合金中FIB取样获得的特殊晶界的溶质分布,结果表明:原子排列混乱的小角度晶界出现了溶质原子的贫化,呈现压应变场;大角度晶界出现溶质原子富集,富集区中心部位几乎没有应变场,晶界处出现了短程有序的富镁结构;三叉晶界中心处存在富镁区,而邻近三叉结呈现拉应变场的两两晶粒间有轻微的溶质原子贫化。(5)晶界迁移是溶质再分布的重要途径,晶界位相差越大,晶界越容易迁移,纳米晶Al-8.0Mg合金大角度晶界占所有晶界的95%以上,因此HAADF下观察到大量溶质原子富集现象。理论上小角度晶界同样可以通过迁移实现溶质再分布,但需要的外加应力太大,因此更多的依赖溶质原子与缺陷的强交互作用,促进溶质原子在晶界富集。(6)纳米晶Al-Mg铝合金晶界处溶质原子再分布非常复杂,不同晶粒尺寸或不同晶界结构的晶界,溶质元素再分布规律可能差别很大。基于APT等分析,结合已有文献的研究成果,提出了几种纳米晶Al-Mg铝合金晶界处溶质原子再分布机制:(a)位错引导;(b)空位诱导;(c)非平衡晶界迁移和“吸引”。首次用APT分析,观察到了纳米晶Al-8Mg晶界附近存在的高镁位错线,为镁原子通过“位错引导”扩散至晶界富集提供了直接证据。同时,用HAADF-STEM等手段,初步观察到了通过“非平衡晶界迁移与吸引”影响纳米晶Al-8Mg晶界附近溶质元素再分布的证据。(7)基于纳米晶Al-8.0Mg合金中富镁团簇的APT分析,提出了纳米晶Al-Mg铝合金中富镁团簇长大机制:相邻较小的两个团簇通过吸引游离的溶质和基体元素体积逐渐变大,运动过程中逐渐靠近并形成互连通道,最终合并为一个结构、成分等较为稳定的新团簇。
其他文献
由于能源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凸显,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节约能源和促进新能源研究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因而其发展战略是我国乃至全球的战略机遇。不管新能源汽车采取哪种具体形式,电机及驱动控制系统在整车系统中都是关键技术。永磁轮毂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Hub Motor,PMSHM)是运用分布式驱动方式而直接安装在轮毂处的永磁同步电机。采用此种分布式驱动能够减少包括减
当前利用固态电解质代替液态电解质已成为锂离子电池兼顾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的最有效方法。然而固态电解质室温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大、电化学稳定性差以及原料成本高一直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将原料来源广泛、化学稳定性良好的Al2O3纳米棒与聚碳酸丙烯酯(PPC)复合,形成室温下具有高离子电导率和高电化学稳定的有机/无机复合固态电解质薄膜,并通过石墨涂层改性进一步改善电极/电解质的界面
在严峻的能源和环境问题要求下,内燃机不断向高功率、轻量化方向发展,导致燃烧室等部件的热负荷问题急剧增加,对冷却水腔换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亟待解决。传统的对流换热方式开始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换热需求,以沸腾传热为代表的相变冷却模式引起了国内外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表面改性作为一种新型强化传热方式,不仅能够增大换热表面的比表面积,还能够改变气泡演化行为,研究其对沸腾换热的影响对提高内燃机冷却水腔的换热能力具
内燃机作为传统的动力装置,对国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支撑,面对日益严苛的排放法规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发展目标,实现内燃机全生命周期的超低排放成为内燃机技术发展的主要目标,新型燃烧技术耦合清洁可再生替代燃料成为解决上述难题有效技术途径之一。戊醇因其含氧、可再生、易挥发,极性较小,能与柴油、生物柴油稳定互溶等特点,是一种理想的可再生替代燃料。但其汽化潜热较高,发动机冷启动性能差,十六烷值较低,着火性能差,需要
为应对能源供需矛盾和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等挑战,世界各国逐渐重视发展中低温余热回收技术,以改善化石能源的利用率,解决日益加剧的能源与环境问题。有机朗肯循环(Organic Rankine cycle,ORC)温度适用范围广、功率适中,是被广泛应用的一种低品位热能转换利用技术。针对有机朗肯循环效率低和成本高的问题,本文开展基于不同工质有机朗肯循环全工况运行实验研究及神经网络性能优化。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
锂离子电池凭借电压平台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和安全性高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实际应用中一般需要将成百上千个单体电池串并联形成电池组,以满足电动汽车功率需求。由于电池制造过程的初始差异和实际使用时的累积差异,目前国内电动汽车所使用的电池组一致性仍存在较多问题。电池组的不一致不仅降低了电池性能的发挥,而且还会影响到电池管理系统(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BMS)监
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新型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工业界对于续航里程和运行时间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的电池体系,由于产品价格和容量有限等问题,已经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作为前沿储能体系的产品,锂硫(Li-S)电池在理论上具有高比能量(2600 Wh kg-1)和低成本等特点。但是,Li-S电池在工作过程中伴随的“穿梭效应”,会造成锂枝晶的生成和活性物质不可逆损失。因此,本论文提出了三种基于ZIF 67衍生的不同
随着现代工业快速发展,离心泵在日常生活应用中逐渐占据重要地位。为了使水泵正常高效运行,我们必须对离心泵运行状态进行及时监测诊断。离心泵受现场恶劣环境、传统设备老化、不当操作等原因影响,泵体设备容易出现机械故障。离心泵一旦发生故障,不仅会损害经济利益,更会造成现场人员事故。因此不少学者对离心泵监测系统进行深入研究,目前主要以有线监测系统为主,但由于受到设备构造以及现场运行制约,这类传统有线监测系统存
钛微合金化高强钢因为其相对低廉的生产成本和优良的综合性能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对其物理冶金学特征已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现阶段普遍认为,细晶强化和沉淀强化是其主要的强化机制。但由于缺乏对比研究,仍无法深入阐明钛元素在低碳钢中的作用机理。因此本文以低碳钢的成分为设计基础,添加0.10%的钛元素,利用Gleeble 3800热模拟机对两种材料在变形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强化机理进行对比研究。本文
近年来,多孔有机框架材料因具有结构稳定、比表面积高、孔道结构高度有序、孔径可调、易于功能化以及种类丰富等优势,使其在传感、气体吸附、超级电容器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多孔有机框架材料主要包括金属有机骨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氢键有机框架和超分子有机框架等,特别是MOFs和COFs材料,在储能领域极具发展潜力。然而,由于材料导电性和稳定性稍差、孔道结构单一,致使其高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