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D8是一种淋巴细胞表面糖蛋白,主要参与并介导细胞免疫应答。本研究首次克隆并报道了鹅CD8 α的全部cDNA芋列,鹅CD8 α由1459 bp碱基构成,包含711bp的编码区。对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结果显示:CD8 α在禽类中较保守,尤其是鹅与番鸭、麻鸭的碱基相似度达90%以上,氨基酸相似度约为80%。根据CD8 α氨基酸序列构建分子进化树的结果也证实,鹅CD8 α与番鸭、麻鸭一起构成区别于鸡的单独分支。我们用半定量RT-PCR检测了CD8 α在雏鹅组织分布情况。同时,选用B-actin作为内参基因进行校正检测。结果显示:CD8 α在免疫相关组织(包括胸腺、脾脏和法氏囊)和粘膜相关组织(比如皮肤)的转录量相对最高;此外,CD8 α在脑组织中转录量也较高。对比雏鹅与成年鹅免疫相关组织CD8 α转录水平的结果显示:CD8 α在雏鹅与成年鹅的胸腺与脾脏转录量均相对最高;雏鹅法氏囊组织中CD8 α的转录量远远高于成年鹅法氏囊组织中CD8 α的转录量;而在小肠与盲肠中,雏鹅中CD8 α的转录量低于成年鹅中CD8 α的转录量。此研究为揭示免疫器官的发育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与慢性感染模型中CD8 α在免疫相关组织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感染后CD8 α在各个免疫相关组织的转录水平都有升高。此感染模型的建立为研究鹅免疫器官的免疫应答状况奠定了基础。以鹅脾脏淋巴细胞为模型检测了鹅CD8 α的免疫学活性。本研究先后选用的免疫刺激剂包括:植物血球凝集素(phytohemagglutinin, PHA)、伴刀豆蛋白A(concanavalin A, ConA)、聚肌胞(polyriboinosinic polyribocytidylic acid, Poly I:C).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等,将其与体外培养的细胞进行共孵育,分别于24 h、48 h、72 h和96 h采样,再以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uantitive PCR)方法检测CD8 α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免疫刺激剂PHA、ConA和Poly I:C可以显著性上调CD8 α的转录量;LPS对CD8 α的转录没有任何影响。本研究结果证实鹅CD8a与鸡、鸭CD8 α分子有相似的免疫学活性。建立病毒感染的体外模型,即分别选用小鹅瘟病毒与雏鹅病毒性肠炎病毒感染鹅脾脏淋巴细胞,检测病毒对鹅CD8 α分子的诱导表达情况,同时用PBS、PHA处理的脾脏淋巴细胞分别作为阴性与阳性对照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结果显示:感染NGVEV 48 h和GPV感染72h时,鹅CD8 α阳性细胞数量呈现显著性增加。利用建立的体外感染模型,本研究初步探索了鹅细胞水平的抗病毒免疫应答情况,分别检测了鹅T细胞表面分子(CD8 α和CD4)和抗病毒相关分子(IFN-a、IFN-y和IL-18)转录水平的变化。real-time qPCR的结果显示:CD8 a、CD4、IFN-a和IFN-y在NGVEV感染后的48 h、72 h和96 h转录水平均有显著性升高(P<0.05);IL-18的转录在感染后48 h和96 h呈现显著性升高(P<0.05)。在GPV感染模型中,real-time qPCR检测到IFN-a、IFN-y和IL-18的转录量从感染的24 h呈现显著性增高(P<0.05); CD4 mRNA水平在感染后的48 h和72 h有显著性上调;CD8 α的转录量在感染后48 h、72 h和96 h有显著性上调(P< 0.05)。real-time qPCR检测GPV在脾脏淋巴细胞的转录水平变化的结果显示:细胞感染病毒24 h时,GPV的转录量有了成千倍的上升;但在感染后的48 h和72 h时,病毒转录量下降到一个较低的状态,在感染后的96 h时,GPV的含量陡增到上万倍的变化。感染过程中细胞增殖与活性检测的结果显示:无论在NGVEV还是GPV感染过程中,试验组脾脏淋巴细胞的活性与PBS对照组相比都没有显著性变化。此结果说明:病毒刺激引起的免疫分子表达量的增加并非是由于T细胞数量增加所致,而是诱导单位细胞数量中免疫分子的表达量的增加。此研究为鹅免疫学活性及其细胞毒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综上所述,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为鹅T细胞免疫学活性的探索提供了技术支持,为进一步研究水禽抗病毒细胞免疫机制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