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电针频率对肩手综合征患者疼痛、肿胀、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临床疗效的影响,并且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P物质(SP)含量,以期为临床电针参数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SAS9.2统计学软件,按照1:1:1比例产生90例不重复的随机数字(1—90号),按照就诊顺序,将1-30号分到治疗1组、31-60号分到治疗2组、61-90号分为治疗3组。三组患者均参照《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予以血管二级预防治疗,并根据患者基础疾病予以对症处理,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稳定斑块、降压药物、控制血糖等基本治疗,并予以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三组患者均予以电针治疗,电针波形均予以连续波,治疗1组患者频率选择2Hz,治疗2组为50Hz,治疗3组为100Hz,电针刺激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一般不超过3mA,3组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40分钟,共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三组患者疼痛(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患侧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治疗3组患者疼痛改善优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疼痛改善方面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治疗1组和3组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改善优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手部肿胀程度改善方面与治疗3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治疗3组患者Fugl-Meyer量表评分改善优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Fugl-Meyer量表评分改善方面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结束后,三组患者CGRP、SP血清含量比较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组间比较发现,在CGRP血清含量比较方面,治疗1组和3组患者CGRP血清含量改善优於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与治疗3组在血清CGRP含量比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血清SP含量比较方面,治疗3组患者血清SP含量低于治疗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在血清SP含量低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结束后,治疗1组患者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临床总有效率86.6%,治疗2组患者显效10例,有效13例,无效7例,临床总有效率76.6%,治疗3组患者显效8例,有效13例,无效9例,临床总有效率70%,三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组患者临床疗效优于治疗2组和治疗3组。结论:2Hz、50 Hz与100 Hz频率电针治疗均能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肩部疼痛、手部肿胀、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血清CGRP和SP含量,但相对于50 Hz与100 Hz频率,采取2 Hz频率电针治疗本病是最优的电针参数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