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电影的发展始于十九世纪末期,印度电影与其基本同时起步,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演进。印度电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900年代,以短片和纪录片等形式为主,以反映实际生活、自然景观和政治事件等为主要内容的起步阶段;1910年代,确立电影审查制度,宗教神话和历史主题得到发展;1920年代,形成三大电影中心,民族电影事业进一步如火如荼;1930年代,印度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形成歌舞电影形式;1940年代,印度电影受二战影响收到一定阻碍,后期自制后又得到一定发展;1950、1960年代,开始展露国际平台获得奖项,产生了诸多优秀作品;此后,经过不断的进步,印度电影的产量位居世界首位,在更广的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传统印度商业电影,制作中对于场面的奢华追求、依赖歌舞和明星效应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电影的内容和内涵逐渐转向以虚幻为主流,以期吸引生存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暂时解脱与安慰。五十年代,印度传统电影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应运而生兴起新电影运动。新电影运动主张“电影不是低级水平的娱乐形式,而是一种严肃的表现手段”,瞄准社会各个层面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影片中的人物和故事,深刻揭露和表达一种社会现实,主题严肃并且感情鲜明。在初期,新电影只能处于边缘发展,但在国际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雷伊的《大路之歌》,就是新电影的典型代表。在传统商业电影和新电影之外,拉兹·卡普尔开拓了其间的第三条道路。拉兹·卡普尔生于电影世家,一生一共出演了57部电影,导演、制作了14部电影,集演员、导演、制片人等多重角色于一身,有《火》、《雨》、《流浪者》等代表作品。他的创作表现出精准的现实主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融汇的双重风格。其导演风格上拒绝纯娱乐,同时应用创新的表现手法。《流浪者》是拉兹·卡普尔于1951年自编、自导、自演的电影,是印度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最出名的代表作品,电影本身具有较高的艺术魅力和独特的创作风格,是印度电影史上的里程碑式的经典作品。具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突出的矛盾主线、鲜明的人物形象、华丽的歌舞植入、人性的烘托与深刻的批判、深刻的意义和内涵以及精湛的表演和相关设计。拉兹·卡普尔电影与“新电影”相比较,二者产生背景相同、现实主义基调相同,而艺术表彰与表现手法及发展特点不同。拉兹卡普尔的电影中,体现出了浓厚的印度文化,诸如宗教文化、服饰装扮文化、社会阶级文化及家庭文化、建筑文化等。歌舞艺术是印度文化中的瑰宝,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广泛的影响。在中国的歌舞片中,完全可以融入各个民族独有的民族舞蹈,如中国的民间舞,藏族、维族、蒙族、汉族等,这类民族特征很强的舞蹈形式不胜枚举,适当的融合在电影需要的情节中,完全可以起到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如:张艺谋拍的电影《三枪》,其中结合了东北二人转的歌舞,虽说,这个并不是一部歌舞片,但可以看出,在中国的歌舞片中,完全有很好,很丰富的歌舞素材拿来在电影中使用。再如:中国的古典舞,更是可以运用到古装题材的歌舞片中,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古装歌舞片,但这不失为中国歌舞片发展的一条创新之路。我们甚至可以借鉴中国的戏曲形式来拍中国的歌舞片,因为戏曲是中国的传统的戏剧,戏曲的内涵包括了唱念做打,综合了对白、音乐、歌唱、舞蹈、武术和杂技等多种表演方式,表演形式载歌载舞,又说又唱,有文有武,在世界戏剧史上可谓独树一帜。这样的表现新式同样可以用于中国的歌舞片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