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褪黑激素合成酶AA-NAT、HIOMT基因cDNA克隆及序列分析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褪黑激素(Melotonin,MLT)是调控动物季节性繁殖的重要神经类激素,褪黑激素四个合成酶中,5-羟色胺-N-乙酰基转移酶(AA-NAT)和羟基吲哚-氧-甲基转移酶(HIOMT)是合成褪黑激素中最关键的两个酶。AA-NAT控制MLT昼夜节律合成的速度,而HIOMT控制MLT合成昼夜节律的波动幅度。现已证实,褪黑激素的昼夜节律是由AA-NAT基因和HIOMT基因mRNA节律的变化控制着MLT酶活性相应节律的变化。AA-NAT基因和HIOMT基因的mRNA序列在许多动物上有报道,而牦牛是生长在青藏高原上典型的季节性繁殖动物,牦牛的AA-NAT和HIOMT基因的序列研究迄今未见报道。进行这类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上阐明牦牛季节性发情的调控机制,并为牦牛生产中的繁殖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应用比较基因组学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利用普通牛AA-NAT基因和HIOMT基因的mRNA序列,采用RT-PCR法,得到了牦牛相应基因的CDS全序列。结果显示:(1)在核苷酸序列上与普通牛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8.72%和89.19%;分别编码207和304个氨基酸残基,在氨基酸水平上与普通牛之间的同源性分别为99.04%和86.96%:(2)牦牛AA-NAT基因与普通牛序列相比,共发生8处核苷酸位点变异,共导致2处氨基酸变异;一处发生在蛋白激酶Ⅱ(CK2)结合位点处,为43位赖氨酸(K)→谷氨酸(E);另外一处发生在乙酰CoA结合位点基序A中,为128位组氨酸(H)→精氨酸(R)。但牦牛这两处氨基酸与人、绵羊、大鼠、鸡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位点一致。(3)牦牛HIOMT基因与普通牛序列相比,共发生16处核苷酸位点变异,其中有11处发生在CDS区域,共导致4处氨基酸发生变异。同时在牦牛上发生了123bp的缺失,并通过基因组DNA测序证实了此处缺失为可变位点剪接,通过同源比对发现此处缺失为外显子7,但是还保留了最后一位密码子。
其他文献
本研究采用中心产区典型群随机抽样方法,对海子水牛、山区水牛进行体型外貌评定以及屠宰测定;在东台市,检测30头海子水牛12对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态性,并引用山区水牛相同资料
粘土除藻作为一种环境友好,有前景的应急除藻技术被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但其使用量大的缺点,使粘土除藻技术的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本论文在对多种粘土矿物筛选的基础上,选择
本试验研究探讨了色氨酸对生长中期草鱼生长性能、肌肉品质、肠道粘膜免疫、屏障功能和抗氧化状态的影响,并确定了生长中期草鱼色氨酸需要量。试验选择540尾健康的生长中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