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恶性间皮瘤(MM)是一种恶性肿瘤,侵袭性较高且少见,目前暂无特殊的治疗方法,预后差。由于其临床症状不典型,且形态结构特征多样,一些特殊亚型可出现与良性腺瘤样瘤(AT)、反应性间皮增生(BMP)和部分转移性腺癌极为相似的结构区域,仅凭形态学无法区分,特别是在有限的活检材料中。根据近年来对恶性间皮瘤基因组结构的研究结果,发现BAP1、NF2、CDKN2A/B、CUL1是恶性间皮瘤突变最频繁的基因,其对应的关键蛋白分别是BAP1、NF2、p16、CUL1。目的:研究BAP1、NF2、p16、CUL1这4种蛋白分别在恶性间皮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表达情况,并对比分析BAP1、NF2、p16、CUL1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以及转移性腺癌中的表达差异,探究可能鉴别恶性间皮瘤的特异性标记指标。研究方法:选取2012-2018年7年间经由中经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明确诊断病例的石蜡标本,恶性间皮瘤29例、腺瘤样瘤24例、良性间皮增生16例、转移性腺癌24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BAP1、NF2、p16、CUL1分别在各病例组的表达情况。结果:BAP1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0.0%、0.0%、12.5%;NF2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86%、79.17%、68.75%、83.33%;p16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83%、16.67%、25.0%、50.0%;CUL1在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62%、29.17%、25.0%、79.17%。BAP1、NF2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恶性间皮瘤和腺瘤样瘤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0,P=0.029),在恶性间皮瘤与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腺瘤样瘤和良性间皮增生中无细胞核表达;在恶性间皮瘤(13.79%,4/29)和转移性腺癌(20.83%,5/24)中有部分病例为细胞浆、细胞核同时表达,二者的细胞核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62,P=0.497);CUL1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χ~2=4.598,P=0.032)、良性间皮增生(χ~2=4.638,P=0.030)之间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间皮瘤与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检测NF2、p16和CUL1,三者同时表达在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69,P=0.037),恶性间皮瘤与良性间皮增生、转移性腺癌之间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AP1、NF2、p16、CUL1在恶性间皮瘤中分别发生于胸膜与腹膜的病例中的表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UL1的表达在良恶性间皮肿瘤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检测CUL1有助于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的鉴别。检测p16有助于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的鉴别。联合检测NF2、p16和CUL1有助于恶性间皮瘤与腺瘤样瘤的鉴别。单独检测BAP1、NF2的表达对鉴别恶性间皮瘤、腺瘤样瘤、良性间皮增生和转移性腺癌没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