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目的:开发一种能够用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患者二尖瓣置换的保留瓣下结构及后瓣瓣叶的手术技术。方法:利用本方法,将患者后瓣外膜上的钙化、纤维化病变剔除,将前瓣剪除,保留患者后瓣瓣叶及大部分瓣下结构。结果:在所有681例利用保留后瓣手术技术的二尖瓣置换患者中,围术期672名(98.7%)患者存活,9名患者(1.3%)死亡,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8.11±7.17分钟。随访时间平均为15.12±8.51月,术后1、2、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83%,97.27%,92.50%。(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目的:探究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的二尖瓣置换手术技术用于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效果方法:我们收集了 681例利用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技术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资料。收集围手术期信息包括手术种类、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人造瓣膜种类、围手术期死亡率等等。并对患者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房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心超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了 681例利用保留后瓣及瓣下结构技术行二尖瓣置换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为风湿性病变,并进行了二尖瓣置换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81.0±20.3分钟(74-215分钟)平均阻断时间38.11±7.17分钟,平均机械通气时间21(20-23)小时,平均ICU时间82.1±38.2小时。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6.5±27.0月(0.1-108.3月)。共有9名患者(1.33%)术后90天内死亡,但其死亡原因不包含人造瓣膜功能障碍。(第三部分)背景:保留尖瓣及瓣记过可能使植入的人工瓣型号变小,而人造瓣膜-患者不匹配现象(PPM)可能会影响二尖瓣置换患者术后长短期预后。本研究拟探究二尖瓣置换术后PPM发生率以及其对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 2013-2015年在我中心行合并二尖瓣置换术的患者资料。PPM定义为有效开口面积比值(iEOA)≤1.2cm2/m2。在纳入和排除标准后,共收集了 681例患者资料。利用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分析了 PPM发生的危险因素,及PPM对术后早期死亡率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 681例患者资料,PPM发生率为15.9%,其中有12名患者(1.12%)达到了重度PPM标准。PPM患者,相比于无PPM患者,具有高龄、大体表面积、较高生物瓣置换率及较小左室舒张末期内径。PPM同非PPM患者间,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方面无明显差异。二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PPM并不是术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P=0.654)。并且,PPM和非PPM组患者间在术后长、中期随访心功能上无明显差异(P=0.902)。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高龄、生物瓣置换、较大体表面积及较小左室体积同PPM的发生具有相关性。但,PPM同二尖瓣术后早期不良预后并无直接关联。在我国华东地区,由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发病率较高,因此,对于本地区患者,传统PPM指标是否适用,值得进一步探究。(第四部分)本文系统性综述了风湿新心脏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策略。本文进一步综述了二尖瓣腱索保留的既往组织学、动物学实验结果,以及腱索切断的二尖置换手术结果相关资料。另外,本文归纳综述了既往报道的保留二尖瓣腱索相关手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