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西藏四川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研究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guangyun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于地学信息图谱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综合运用了“3S”技术、计算机数字地图制图、传统生态学研究等技术手段,并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理论,在充分掌握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元,构建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并将图谱的图形化思维化方式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逻辑推理思维方式进行结合,形成了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方法技术体系。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研究成果:   (1)通过遥感图像解译和计算机数字地图制图技术,生成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同时分析了四江流域生态环境主要特征及各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四江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信息图谱体系及评价指标体系,说明本文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2)依据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中关于生态环境质量分级标准,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基本评价单元,对本文得到的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结果进行分级评价,得到以下结论: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排列由大到小依次是墨脱、察隅、林芝、芒康、朗县、米林、八宿、江达、洛隆、波密、工布江达、边坝、昌都、贡觉、左贡、丁青、类乌齐、察雅。从等级分级来看,墨脱、察隅、林芝处于良好等级;察雅处于较差等级;其余县均处于一般水平。结合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生成了生态质量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   (3)通过对四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评价信息图谱的结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处于一般水平,其中,林芝地区的生态环境达到了良好水平。从面积上看,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在一般等级以上的区域占全区面积的96%以上,在较差等级以下的区域只占4%左右,说明四江流域生态环境较优越,基本未被破坏,植被覆盖率高,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较强。从空间分布格局上看,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较好的地区集中于四江流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流域,而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较差的地区集中于四江流域东北部的澜沧江流域中部。   (4)本文对协调的判断标准是:协调度小于0.4的,为极不协调;介于0.4和0.6之间的是不协调;介于0.6和0.8之间的是协调;大于0.6的是极协调。植被.气候.水环境子系统间的协调度分析表明:四江流域内除了江达、工布江达、贡觉和类乌齐等四个县域是植被子系统与水环境子系统的协调度小于0.6,处于不协调状态,类乌齐的水环境子系统与气候子系统的协调度小于0.4,处于极不协调状态外;其余县域内植被、气候和水环境两两之间的协调度均大于0.6,均处于协调状态。   (5)本文对功效贡献的判断标准是:功效系数大于0,则为满意;等于0,则为基本达到要求;小于0的,则为不满意。县域系统对流域系统的协调度分析表明:在墨脱、察隅、林芝、芒康、朗县、米林、八宿、江达等县,县域系统对流域系统的正向发展所做的功效贡献较大,且系数均大于0.75,表现为满意;在其余县则表现为不满意,其所做的功效贡献较小,且系数均小于0。  
其他文献
根据不同城市的自然环境,城市设计在传统的景观设计中有其独特的方法和用途。但是,许多城市设计者直接将其在城市设计项目中采用的设计过程和区位分析等方法运用于当中。另外
初中阶段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一方面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技能和数学素养,另一方面是传授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技能。这些任务要求,成为了初中阶段学科教学活动有效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成为评价和衡量学科教学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准和依据。随着新课程标准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入实施,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由于认识理解上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导致教学活动的不足。这些都需要教师对教学行为进行深刻地反思,找寻有效
森林植被生物量的研究在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选取林业大县石棉县为研究区,以Landsat5 TM影像、DEM地学数据和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分数据为数据源,首先
课堂教学改革要求增强学生课堂的学习效果,减少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可如今许多教师不能达到这个要求,在数学课堂上,教师整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幻灯片一张接着一张放映,图文并茂,十分精彩,学生在课堂上学得很轻松,课本都不用看,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看上去很成功。但是由于学生课堂轻松的学习态度,难免会影响注意力,学生很难把握重点,“四基”教学目标很难达成。最后,只能以牺牲学生的课后可怜的一点时间,以“软”的或“
学位
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进步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产品内分工的深化,也促成了中国外向型加工制造基地的蓬勃发展。在此过程中,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将价值链各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