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我国于2008年底、2009年初实行了一系列财政与货币刺激政策,其中结构性减税是重要一环。经过近几年的实际运行,各项政策都发挥出了明显的作用,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统计数据。本文选取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利用2008-2009年分排量乘用车月度销售数据、汽车销售价格调查数据、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等,意图分析汽车消费市场的税收减免对于供需的影响程度,以及此次税收优惠对汽车产业与国民经济整体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分析方法上,本文采用了双重差分面板分析方法。双重差分估计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 Estimation)是一种实验效果的计量方法,其基本原理为:假定总体中有两组或多组群体,能够在两期或多期中观测到其中的个体数据,并且在某些时期部分群体受到了某种处理(Treatment),从而与其他群体产生的区别,通常将受到处理的样本称为处理组(Treatment Group),没有受到处理的样本称为对照组(Control Group),利用某种处理所带来的横向单位(Cross-Sectional)和时间序列(Time-Series)的双重差异来识别处理的效果(Treatment Effect)。这种方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应用于社会科学研究。使得社会中个人、厂商、城市等的环境发生改变的外生事件被称为自然实验(NatureExperience)或准实验(Quasi-Experience)。 由于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出台对于汽车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完全是一种外生事件,因此本文以车辆购置税优惠为自然实验,通过对比不同排量车型之间和优惠政策出台前后的销售数据,并检验各排量车型在差别性税率下的替代性,来量化分析优惠政策所带来的新增汽车消费,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法研究了因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新增汽车消费而带动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发展。 本文的数据分别来源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的月度分排量车型销售数据、独立市场调查机构所发布的分车型汽车销售价格和指数、媒体公布的汽油零售价格,以及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根据对月度分排量车型销售数据的直观观察,可以发现2009年实行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后,乘用车销售出现了明显的增加,其中享受优惠政策的小排量车型增长格外迅速。 在实证研究中,本文假设优惠政策覆盖之外的1.6L-2.0L排量车型销售会因1.6L排量车型的优惠而受到负面影响,优惠政策覆盖之内的1.0L-1.6L和1.0L排量以下车型的销售会因优惠政策而显著增加。针对以上假设,本文建立了三个计量模型,分别对三组车型在政策出台前后的销售情况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2009年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小排量车型的销售情况,特别是1.0L-1.6L排量车型的销售,同时也没有明显减少未享受优惠政策的中、大排量车型销售。优惠政策所带动的新增乘用车消费约为238万辆,占当年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3.14%和新增销量的80%,完全达到了这一优惠政策制定时的预期。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直接减税142.07亿元,因带动新增汽车销售238万辆间接实现新增车辆购置税、汽车消费税、增值税共408.07-438.36亿元,合计实现税收增加266-296.29亿元。 结合投入产出法对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带动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优惠政策带动实现汽车行业新增消费约1916亿元,并通过汽车制造业直接带动关联产业需求增加1564亿元,创造增加值352.41亿元,间接带动国民经济各部门新增需求3924亿元。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明确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的消费刺激效果,为今后进一步实行结构性减税、促进居民消费提供借鉴。相关税收优惠最终带来税收净增长的结果也表明,汽车消费市场存在税收结构不合理、负担过重等问题,目前汽车消费所承担的综合税负已超过最优税率,建议政府在今后的改革中加快完善相关税收制度,逐步降低或取消车辆购置税,为汽车产业发展和居民消费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