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货币取代传统的通货作为主要的交易和支付工具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世界性发展趋势。电子货币除了具有货币的一些一般属性外,还具有其自身从发行到流通这一过程中的一些特有的属性。正是这些特有的属性使得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货币供求体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电子货币是一种非标准货币,它的发行带有明显的市场化特征,电子货币的发行是竞争性的发行,从而打破了传统的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的局面,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受到严峻的挑战,中央银行货币发行量的减少,甚至货币发行权的丧失,必然导致铸币税收入的减少;电子货币以近乎光的速度在网络上流通,这必然会减少流通中货币的需求量,并且导致货币乘数难以计量,货币层次之间的界线也变得模糊,从而动摇了中央银行传统的以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机制。 电子货币实现了货币的“流通手段”、“价值尺度”和“储藏手段”功能相分离,从而动摇了基于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的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论。传统的货币需求理论都假设货币在不同用途之间存在确定的界限,而且这种界限是相当稳定的,各自影响的因素也是完全独立的。而电子货币的发展使各种不同用途的货币间的转换成本非常低,处于不同动机的各种货币需求之间的界限也就越来越模糊,非常快的转换速度已经很难分清到底属于哪一种货币需求,到底是受收入的影响还是受利率的影响。而且电子货币的发展也使得货币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用于交易和预防的货币需求减少,投机性货币需求增多。 另外,电子货币是一种“市场货币”,天然地带有部分“世界货币”的职能。电子货币的国际性依赖于其发行者经营货币的跨国性和消费者交易的跨国性。这对于传统的货币发行体制和监管体制都提出了挑战。 本文的主要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论文的研究方法、论文的基本框架和创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