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资料、Hadley中心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资料和特拉华大学提供的月平均地面气温资料,分别定义了夏季北太平洋200hPa洋中槽(Tropical Upper Troposphere Trough,简称TUTT)的强度指数及位置指数,分析了这些指数所反映的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和位置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其与同期北美地面气温的联系,同时还探究了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代)际变化成因。结果表明:(1)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存在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准4年和准5年的周期变化。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的年际变化与同期北美东南地区地表气温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即当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异常偏强(弱)时,洋中槽下游的北美东南地区对流层中高层的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升高),对应于控制该地区的高压减弱(增强),从而使得该地区地表气温降低(升高)。夏季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对洋中槽的年际变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当热带印度洋海温异常偏暖时,通过调节大气边界层相当位温,加热对流层大气,在热带印度洋东侧激发出东传的开尔文波,同时也使得北太平洋中东部位势高度异常升高,导致洋中槽的异常减弱。反之亦然。(2)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在1970年代末出现了年代际突变。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与同期北美墨西哥高原地区、五大湖地区地表气温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突变前后也发生了明显改变,这种关系的改变同时反映在显著相关区域以及相关强度上。即当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强度发生由强到弱的年代际突变时,北美墨西哥高原地区上空的位势高度异常升高,对应于控制该地区的高压异常加强,不利于该地区地表气温下降;而五大湖地区上空的位势高度异常降低,对应于控制该地区的高压异常减弱,利于该地区地表气温下降。此外,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的年代际突变主要受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年代际振荡的影响。(3)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位置以年际变化为主,主要表现为2-4年和准8年变化周期。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位置变化与同期北美西北地区地表气温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当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异常偏西(东)时,同期北美西北地区地表气温异常偏低(高)。同时,热带西大西洋海温与北太平洋中槽位置指数之间负相关显著,即夏季热带西大西洋海温异常偏低时,夏季北太平洋洋中槽异常偏西,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