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日常生活:Iphone手机消费与生活风格的建构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y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Phone每次推出新款,必然引起消费市场的订购热潮。人们对iphone手机的热捧,塑造了独特的消费风格群体。那么,iPhone的品牌风格是怎么被构建起来的?具有什么样的品牌特征?iPhone带来的是个人风格的展演,在苹果手机的消费体验中,消费者是如何建构智能化的生活世界,展现智能化的生活风格的?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又是如何打破消费者原有的生活方式,并进而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深深地影响着年轻一代的生活?  本研究通过分析iPhone5系列广告以及乔布斯新品发表演讲的影像资料,探究iPhone品牌风格符号的产生、运作以及iPhone品牌风格的形态,经过深度访谈挖掘消费者的使用心得和认同体验,考察由于iPhone及相关app的使用,消费者日常生活实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工作、社交、休闲、购物等产生了什么影响,消费者向外传达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对内的消费体验又是怎样的。最后,讨论了由于现代信息的爆炸性增长以及现代人的自我焦虑使人们对信息的渴求异常强烈,探讨了手机使用过程中所带来的异化现象。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内部因素方面,iPhone产品在设计的过程中重视美学设计,使iPhone更像是一个精美的艺术品,顺应与引导着消费者的审美取向。外部因素方面,通过广告传媒的符号植入iPhone的符号意义被生产出来,赋予iPhone独特的品牌性格,iPhone即象征着追求自由、完美主义、便捷、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和美国式的价值观念,广告赋予消费活动新的内涵,代表着充满风格趣味的时尚生活方式。乔布斯不拘一格的新品演讲更是增添了iPhone个性、新奇的“领导者”形象,消费者把对乔布斯崇拜转向对iPhone的追求。在消费者对iPhone品牌风格的实践中,iPhone满足了消费者对于新奇的渴望,对个性的向往,对流行品位的想象,在社会评价和社会规范的压力下,iPhone消费趋向于寻找集体认同的优越感。  iPhone以及其APP的使用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休闲、娱乐等行为习惯,重新构建新的生活方式,呈现出一种智能化的生活风格,iPhone带来了消费者全新的科技体验,而由于对技术的过分依赖,技术的发展对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iPhone在促进社交关系的同时又在积极的制造孤独,在提供效率的同时又在击碎着时间的完整性,在每个人都能成为媒体源头的现代社会,个人自由的后果却是每个人都不自由,隐私被侵犯,监控无处不在。  所以,本研究认为,iPhone的普及化是消费符号机制、全球化的消费文化、市场资本主义以及消费者集体选择的结果,iPhone已经无孔不入的侵入我们的生活中,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形态,同时也催生出一批“i”奴,操纵着人们的生活。应该看到,信息时代人的异化是社会发展过程的必经阶段,不应否认科学技术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同时,信息时代还需探索适应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新路径。
其他文献
企业跨越发展,改革不断深化,党建工作如何创新开展?曾荣获“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安徽省“企业红旗党委”等多项荣誉的淮北矿业集团公司党委
企业是中国慈善事业的主体,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企业慈善处于低水平状态。哪些因素影响企业慈善行为?以往的研究多从经济学视角出发,探寻企业能力对企业慈善行为的影
学位
在资本主义社会建立之前,现代西方媒体宣扬和争取人类神圣的出版自由、言论自由等民主权力,传播着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的经典文化,塑造着人类民族共同体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学位
农民工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产生的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民工群体往往被排斥在城市的边缘,是城市底层社会中典型的弱势群体。农民工群体的
学位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存在着差序格局:中国人传统的社会网络是以血缘、亲缘和地缘为纽带,处于社会关系之中的人就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产生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转型、意识形态急剧变化在给广大民众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对其心理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和震荡。随着社会环境的瞬息万变、新旧观念
学位
随着纳米技术以及微纳米材料的发展,嵌段共聚物体系的物理行为的研究,特别是自组装行为的研究在科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而在当今可实现嵌段共聚物自组装的技术中,电场凭其
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沙地的环境生态问题长期以来一直为各个学科所关注。在分析这一地区生态压力加大、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时,各个学科一般都着眼于清代后期以来该地区的人口增长
学位
期刊
职业性别隔离简称“性别隔离”,常被用来研究由于性别不平等,给女性造成在就职以及职位晋升上的障碍。但是,那些从事被认为是“女性职业”的男性群体却甚少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