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哈尼夫·库雷西(Hanif Kureishi,1954—)是英国当代一名重要的巴基斯坦裔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描写处于边缘人群的生活状态,“混合身份”和“阶级和种族”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属于关键词,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郊区佛陀》。《郊区佛陀》是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英国背景下新一代巴基斯坦移民的故事。大部分学者都喜欢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和成长主题来分析主角克莱姆的成长困境;也有人从福柯的权利学说,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来分析文中人物形象。这些无疑都可以更好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和这部作品的主旨大意,但是鲜有人从克莱姆的心理变化角度解释他在成长过程中的困境和选择。结合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三界论来分析克莱姆辗转于郊区和伦敦之间的成长经历,更有助于人们理解移民后裔在身份追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拉康学说以下述方式嵌入本分析。三界由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构成。作为主体,克莱姆在想象界会遇到镜像阶段,在“镜子”面前构成虚幻自我。当意识到这个“自我”不过是虚构,主体意识到了身份的危机并且开始了积极的探索,在象征界中,主体试图掌握父亲的权威和利用语言的手段来到完成自我建构的目的。尝试实现一个“言语的自我”来表达自身,却在象征界屡受打击。受到“父名”的威胁后,主体的自我难以构建,渴望回归实在界,在实在界获得短暂自我建构后走向了新的旅程。拉康的三界理论牢牢地对应着“身份认同”问题中身份危机,身份追寻和身份重建的过程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在每一个阶段下主角的心理变化过程论文在第一章主要介绍哈尼夫·库雷西的生平和他的代表作《郊区佛陀》的国内外研究综述,概述了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他的“三界”理论,并分析了用该理论解读此小说的意义。第二章主要讲述了克莱姆在“想象界”自我混乱的生活状态,“想象界”对应着的是拉康的“镜像阶段”。克莱姆受到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困扰,对自己的身份问题也充满了迷惑,难以形成自我意识,所以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自己想象中的“理想自我”。第三章描述了在“象征界”中主角追寻“理想自我”的过程,在这个阶段主角一般会受到来自父权的威胁和法律文化的制约。在克莱姆生存的70年代英国,白人中上阶层就是父权的代表。克莱姆想要接近上层阶级,就必须迎合他们的喜好和文化。第四章分析了在“象征界”中主体形成自我的曲折过程。“象征界”对应着拉康的“后镜像阶段”。当主人公的“理想自我”在“象征界”被重创,就会尝试回到“现实界”,“现实界”并不等同于现实,它不受规定和文化的制约。“现实界”对应着“前镜像阶段”,在“前镜像阶段”中,他开始寻求来自传统的帮助,父亲不服输的精神帮助他度过了难关。最终在社会中建立了“施与者”的形象,完成了自我的身份追寻。结论部分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局限性。克莱姆和大部分移民后裔一样,对自己的身份充满了困惑和不解,在后殖民的背景下,他们即使意识到了“主体不可完全建立”的真相,依然不会失望颓废,而是积极的追寻认同。在“身份认同”问题被讨论的越来越多的今天,每个人对于自己的身份都有一定的程度的怀疑和追寻。大部分关于身份问题的理论都是通过语言的传递来完成的,属于一种有意识的行为。拉康的理论则认为身份的建构是无意识的更加强调了主体的积极性;强调个人不是被动的环境所影响的,而是作为主体,对于自我的身份有选择和决定权。拉康的心理理论结合后殖民背景下的克莱姆复杂并且充满特色的经历来分析后殖民背景下移民后裔追寻自我身份时的心理变化能够促进这两种理论的结合在文学批评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