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翻译学是为了描述复杂翻译现象、解决翻译问题而提出的全新理论视角。借助生态学的理念与观点,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与翻译研究结合,进行跨学科的理论构建,并日益壮大。该理论的独特理论视角有益于为研究翻译问题提供新的思路。胡庚申先生早期创建的适应与选择论在翻译界吸引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也在引发了多重的辩论与思考。此基础上,日益完善的生态翻译学详细介绍了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及其应用,包括“动态平衡”、“多维整合”、“文本生态”、“多元共存”和“译者责任”等。该理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描述并解释广泛的翻译现象?对于某一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的翻译思想潮流具有多少解读效力?“翻译即文本移植”是否意味着目标环境中的文本突变?将生态学与翻译研究相结合到底能带来哪些新思维?以上诸多问题促成了此论文研究的契机。该研究应努力尝试解决这些方面的疑问。鲁迅是一位具有前卫思维的翻译家,他严格运用“硬译”的异化策略进行翻译工作,试图通过引进外来文本、思想文化与语法表达改造中国社会,启蒙民智。他积极鼓励有识之士参与翻译活动,借助跨文化交流的方法,传达国外先进的思维模式。同时,他在文本选择上带有明确意识形态动机,使用的异化方法也并不为主流翻译界所认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下,鲁迅对翻译有独特的“中间物”哲学思考,并坚定地相信翻译活动具有伟大的文化与社会功能,即舶来进步文化,启发民众认清国情,促进社会现代化改造。鉴于外国文学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引进,在一定层面上,中国的翻译生态也正在进化过程中。本文将从选择翻译资源,适应目标文本生态和译者伦理责任等多方面,利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视角具体探讨该时代中国翻译生态的异变与进化。并且认为翻译生态学更够一定程度上有效阐释鲁迅翻译思想与翻译模式。鲁迅富有“进化”意识的翻译哲学更加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