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茂倩《乐府诗集》收录《白纻歌》54首,约占“杂舞”类歌辞的30%,所占比例大,应引起重视。近年来,对《白纻歌》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多局限于对“白纻舞”舞蹈的复现,相关的文学研究甚少。本文主要以乐府《白纻歌》为研究对象,结合音乐、舞蹈、文学等背景,对《白纻歌》的起源、流变、主题及艺术形式诸方面加以综合研究。论文由绪论、主体(共三个章节)和结语组成。第一章,“白纻”概说,包括“白纻”、“白纻舞”、《白纻歌》三部分。《白纻歌》因“白纻”舞衣而得名,最早被孙皓采撷入宫,后经各朝各代的发展成为一种成熟的乐府诗体。本章节首先探讨了白纻的产生和应用,因白纻的广泛使用,故而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也较高。接着论述《白纻歌》作为舞曲歌辞与舞蹈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白纻舞”的起源和舞蹈形式,明确舞蹈和诗歌的关系。《白纻歌》在晋朝之后被广泛传唱并产生大量拟作,这很大程度上源于《白纻歌》的宫廷文学属性,但所体现的宫廷文化并非一成不变,与当时代的王朝政治和社会风气有关。另外,《白纻歌》产生并兴盛于吴地,与此地文化也有一定关系,主要体现在吴地人民的“崇鸟意识”和“巫文化”风俗。第二章,主要论述乐府《白纻歌》的源流发展,按照时间顺序,分为魏晋兴起时期、南北朝发展时期和隋唐独立时期。魏晋是《白纻歌》的兴起阶段,但最早留存下来的《白纻歌》是《晋白纻舞歌诗》,此时期音乐机构的逐渐完善、社会出现的尚舞风气的形成都是推动《白纻歌》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民间质朴纯情的风格给宫廷乐舞带来新的气息,不仅在当时深受统治阶级、贵族士人的喜爱,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南朝是中国乐舞发展史的高潮阶段,《白纻歌》获得很大的发展,现存《白纻歌》30余首。《白纻歌》在此时期最鲜明的表现是其兼具“雅乐”和“俗乐”两种性质,其中有《白纻篇大雅》存世。另一方面,在“宫体诗”发展背景之下,《白纻歌》逐渐沦为“艳情诗”的代表。隋唐是《白纻歌》的独立阶段,隋朝燕乐的兴起对《白纻歌》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同时也刺激了《白纻歌》脱离音乐、舞蹈,成为独立的文学形式。主要表现在诗歌内容不再局限于乐府旧题,开始成为文人抒情言志的手段,讽刺意味加强。到了中晚唐时期,乐府体《白纻歌》开始消亡,与此同时产生了词体《白苎词》。第三章,探讨《白纻歌》的创作主题和诗歌形式。首先对《白纻歌》主题的复与变展开论述,“复”的方面表现在“盛称舞者之美”和“宜及芳时为乐”两大旧曲主题,而“变”主要集中在《白纻歌》开始注重诗歌的抒情性质,表现为“闺怨”和“讽喻”,特别是讽刺统治阶级成份的增加,将《白纻歌》精神重塑,使其脱离固有的浓艳、奢靡风格,同时也对后代《白纻歌》主题产生影响,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接着论述《白纻歌》的诗歌形式,六朝时期《白纻歌》句句用韵,为七言古体,与柏梁体和七言歌行体之间有一定关系,继而进一步探讨《白纻歌》的其他诗歌形态,如用韵、声律、平仄等。最后对名家创作《白纻歌》进行专节研究,以李白和鲍照《白纻歌》为重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总之,对于乐府《白纻歌》的专题研究,不仅能明确理解《白纻歌》文学价值,更能厘清唐以前乐府诗阶段性的发展情况,还能为探寻乐府《白纻歌》向词、曲演变的轨迹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