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空间作为一个多功能的开放系统,涵盖着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生态层面三个主要方面,而产业和人口是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的集聚和扩散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的发展需要产业的支撑,合理的产业结构和科学的产业布局是推动城市进步的动力源泉,良好的产业空间组织有利于促进城市空间的优化:而人口则是衡量城市规模的重要标准,是城市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人的生产和生活等活动构建了开放的城市网络结构。产业的布局对人口的集聚具有引导作用,人口的集聚也会对产业的布局产生影响。而人口数量的增加并不必然导致“城市病”的发生,“人满”不一定为为患,“人挤”才真正可能为患。人口—产业的分布不均衡与集约化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不符,不利于城市的空间优化和可持续发展。对人口—产业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是刻画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重要视角,从人口—产业分布特征的角度探寻城市空间的优化问题变得迫切而重要。本文将北京的人口集中和产业布局结合起来,应用局部回归的非参数方法探讨了北京市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从集聚经济、城市规划和资源分配这三重视角解析了北京市产业向心集聚的原因及人口—产业分布不均衡所衍生的问题,对集聚什么、分散什么以及空间资源如何合理配置等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证探讨,并从产业的合理布局和人口分布均衡的角度提出北京人口—产业空间优化的建议。综合起来看,在借鉴已有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运用产业集聚测度指标对北京市相关产业的集聚状况进行测度,总结北京市二、三产业功能空间的演变历程,把握北京城市发展中有关城市规划以及产业和人口的现状。第二,人口—产业空间的演化是复杂多变的,在运用参数方法分析就业空间时,也需要通过运用非参数方法刻画很描述人口次中心和产业次中心,将人口—产业的分布作为城市空间存在的外在形态,进而发现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和演化的规律,进一步探讨人口—产业空间的优化问题。第三,基于空间经济理论的视角分析北京市人口和产业向心集聚的机理值得进一步研究。以空间经济理论中的集聚为核心,从集聚经济发生作用的三个内在机制,即共享、匹配以及路径依赖出发,结合规划和资源分布等方面,探寻北京市产业和人口向心集聚的机理及北京人口—产业空间演化的规律。第四,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和生态层面探寻人口、产业过度向心集聚衍生的发展问题。用“流空间”这一新的规划理念指导实践,从产业合理布局、城市科学规划以及交通引导支撑的角度为北京人口—产业空间的优化提供政策建议。通过研究,本文得到了以下主要结论:第一,北京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特征。从人口角度来看,整个城市空间形态不断向外扩展,人口次中心向外延伸,但城市中心城区人口密度却持续增加,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分散式集聚的特点:从产业角度来看,北京市的产业密度分布在距离城市中心40公里以内的区域有所上升,40公里以外区域有所下降,城市发展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仍然相对不足。北京市的产业具有明显的向心集聚趋势,产业分布呈现典型的集聚式分散的特点,城市“单中心”空间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城市空间范围内人口—产业分布的空间错位现象进—步加剧。第二,北京人口—产业空间集聚的机理。从市场力量的角度来看,向心集聚的本质原因是存在集聚经济效应,其发挥作用的共享、匹配和路径依赖效应在人口、产业向心集聚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从规划的角度来看,人口—产业空间集聚主要受到“场空间”规划理念等的影响。从交通、教育和医疗等资源分布角度来看,人口—产业空间集聚是因为中心城区具有较为发达的城市内部交通系统,更为丰富、优质的教育和医疗等资源,要素流动也更加便利,进一步增强了中心城区的产业和人口吸引力。第三,北京人口—产业空间分布失衡的衍生问题。人口的分散式集中与产业的持续向心集聚使得人口和产业的空间分布出现一定程度的失衡,衍生了一系列城市发展问题。从经济层面来看,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城市空间极化现象明显:新城产业配套不足,“有城无业”问题严峻。从社会层面来看,职住分离现象明显,“潮汐式”交通特征凸显:资源配置不平衡,交通承载压力持续增大。从生态层面来看,要素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峻。需要进一步合理配置城市空间资源和有关要素,从而不断优化人口—产业空间。一个良性的人口—产业空间应体现出明显的经济性、社会性和生态性,并有持续成长的动力,只有充分尊重北京人口—产业空间的演化规律,从产业布局、城市规划和交通引导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不断强化城市次中心的集聚吸引力,进而打破固有的“单中心”同心圆式的城市空间扩展模式,实现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的均衡分布,达到城市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