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怀旧:论《故园重游》中的传统观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sk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夫林·沃是英国现代最为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在其众多代表作中,《故园重游》是最畅销的一部,它也代表了沃创作的转折。不同于他早期的讽刺小说,这部作品的调子变得严肃,一贯的冷嘲热讽被怀恋往昔的浪漫情怀所取代。《故园重游》以第一人称自述,由主人公查尔斯·赖德的回忆展现出来,描写了二战爆发前他与伦敦近郊布赖兹赫德庄园里一个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家庭马奇梅因一家相处的经历,回忆当中流露出对英国过往岁月的深刻怀念。该小说曾经的相关研究大多停留在“怀旧”表层,未关注小说主人公在态度上经历了从沉湎过去到回归当下、由遁世到入世的变化,且在这一过程中于思想深处对传统有了新的认知——对过去的传统除了肯定,又进而发掘到它对当下现实改造的积极作用。因此本文以小说主人公赖德为主要案例,旨在通过揭露赖德对怀旧情怀的超越,从他在追忆过往的反思中对本民族相关文化传统的认知来探究小说中的传统观。本文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并结合相关理论,以赖德的情感转变为线性逻辑,从关注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研究《故园重游》中的传统观,于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框架中依次分析:小说中所向往的过去文化语境下的传统;现实中的现代性困境;传统被带到现代情境中延续发展的原因、途径和意义。
  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伊夫林·沃的生平和创作历程、《故园重游》小说梗概;梳理国内外对该小说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正文部分由第二章到第四章组成。第二章阐释小说中将传统视为精神家园的怀旧之思。本章首先分析作品中传统的内涵。布赖兹赫德这座乡村庄园作为《故园重游》中传统的物质实体,其背后反映出两大传统支柱:其中的贵族精神传统注重文化教养和社会责任担当,承载着重人文素养的价值观念;天主教信仰的传统承载着天恩之下对真与爱的道德求索的价值观念。其次,本章对赖德将传统看作逃离的避风港而沉湎其中的遁世倾向进行了分析,由此认为,小说揭示了传统可以提供一种可以依恋的稳定感,并指向一种有序共同体的社会理想。
  第三章探讨作品中的现代社会所面临的现代性困境,具体表现在生存背景趋于庸俗化和世俗化、生活方式上本真性的消解、生存状态中碎片化的呈现这些现代性问题上,与上述两大传统所对应的价值观相悖。文章进而分析了以上问题的根源,本文认为正是传统的断裂使现代人的生活丢失了根基,陷入现代性困境。
  第四章解读小说中将传统带入现代社会延续发展的认识改观。首先,由赖德回返当下直面现实的态度转变重点分析上述传统对于重振现实的动力,传统何以还能穿越现代性的废墟而复归。主人公在回忆中通过反思,进一步认识到两大传统的根本价值——共同构成一种文化力量,共同构成一种民族精神,且进一步认识到两大传统作用于当下的积极功能——能够为当下提供行为范型,能够重振文化信心,能够重新凝聚民族尊严和情感。继认识改观后,本章进而揭露小说中继承传统的实际举措,并分析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之举中获得文化传承的连续感、寻求自我发展同一性和民族发展同一性的永恒意义。
  结语部分对小说中所提倡的传统观进行概括和总结,即:注重传统但并不单纯将其当作精神家园逃离其中,而是进一步在现实中发扬传统使之与现代结合,古为今用,把过去融进当下乃至将来的精神生活中。这不是一种因循守旧、一味主张回到过去而与现实割裂开的传统观,而是超越了“怀旧”,与现代情境相结合的。这种传统观呼吁人们通过回溯过去挖掘存在于以往事物中好的传统,再通过延续传统在历史进程中保持连续感和同一性,在现代性的种种变革下掌握社会现实改造的传统文化密码,从而给人类生存带来秩序和意义。
其他文献
宋朝经济文化繁荣兴盛,很多新兴的文学形式也得以蓬勃发展,诗词都有了新的面貌,话本小说开始慢慢兴起,而笔记体的著作因记闲暇所见所感也在文人地位极高的北宋得以盛行。《梦溪笔谈》是北宋中期的沈括晚年所著的一部百科全书般的笔记体著作,它包含许多学科内容,总是以科学史成就闻名于世,但是不可忽略的是其中也不乏人文社科类的成果。故将该书置于文学视角之下,分析沈括的文学主张、《梦溪笔谈》本身的叙事特征对于探究北宋
学位
地名故事是地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地名文化研究的深入,地名故事逐渐受到重视,出现多种版本共存的局面,引发学界诸多争论。本文首先对地名故事的概念做出界定,并按其语体风格,将其大致分为两类:口述体版和文艺体版。然后回顾了地名故事的研究现状,阐明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及研究方法,并对语料来源做出简介。接着从句法、语义、语用三个层面对两种版本温州地名故事的语言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和比较。在句法层面
学位
《禅真逸史》共有149个偏正关联标记,按照语义类型和关联作用,我们将其划分为因果、条件、假设、让转、目的五大类。其中因果类标记共有39个,具体划分为说明因果关联标记和推论因果关联标记,说明因果标记可再进一步划分为表原因和表结果的标记;假设标记共有45个,按照使用模式的差异,分为单用和连用两大类;条件标记共有12个,按照其表示的语义逻辑关系的不同,分为充分条件标记、必要条件标记、无条件标记三大类;让
本文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资料室提供的《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2003)对泽州县高都镇方言的基本词汇进行了实地调查,用平面描写的方法整理记录了高都方言词语条目,共计5004条。归纳总结了高都方言的声韵调特点,分析了其连读变调情况。在此基础上,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高都方言词汇词形和词义与普通话的差异。从总体上来说,高都方言与普通话保持着较强的一致性,但也存在着差异,本文具体统计了其
语言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而称谓语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可以反映交际双方的角色身份、社会地位和亲疏程度的差异,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和思想感情,这些都具有一定的人际语用价值。  同其他语言现象一样,称谓语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社会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更替,称谓语也在不断繁衍变化。《白鹿原》和《笨花》作为当代的两部长篇知名小说,其一,在创作背景上两部作品所描写的时代大致处于同时期
认知隐喻学是一门基于民族文化、生活和身体体验,从某一概念域映射到另一概念域的认知科学。隐喻无处不在,是我们基于生活经验形成并且在平时生活中大量使用。人类的认知总是由远到近、由浅而深、由具体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发展规律,隐喻可以帮助人类用比较熟悉的、具体的、易于理解的事物去理解相对陌生的、抽象的、无条理的和难以理解的事物,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和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机制。  本文以当代作家贾平凹先生
学位
词的声律研究是词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对词的词调、格律、用韵、影响等的研究。本文以北宋福建籍词人柳永所著《乐章集》为研究对象,对柳永词作作穷尽式研究。本文主要对柳永《乐章集》的词调、格律、用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进行研究。通过对柳永词集《乐章集》的全面探析,以期对柳永词的声律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文章主要以通语十八部及《钦定词谱》为参照,通过韵脚字归纳法、算术统计法、新二重证据法等方法整理和归
学位
异文是校勘学名词,指由同书的不同版本或对同一事的不同记载等所形成的古籍间的字句差异。古籍中保存着丰富的异文材料,它们不仅自身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与文化息息相关。本文以《史记》与《国语》的异文为研究对象,进行穷尽式整理和全面分析。一方面,结合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对之进行本体描写与分析;另一方面,从汉字文化学及文化语言学的角度阐释异文与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关系。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
学位
《说文解字》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一部鸿篇巨作,它“集周秦汉文字训诂之大成”,对后世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全书所收录的各地方词汇,为复原许慎所处东汉时期的汉语面貌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文字材料。  本文以《说文》中的秦方言词为研究对象,运用分类、比较等研究方法,对绪论、《说文》所收秦方言词、秦方言词类型与来源、秦方言词音义分析和秦方言词与现代汉语方言词的比较等五部分进行细致梳理与分析,
学位
中国古代祭祀建筑词汇作为建筑词汇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不管是在建造过程、建筑形态,还是祭祀活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存在意义。本文从文化语言学视角对中国古代祭祀建筑词汇进行研究,探讨其词汇结构、词义分布及其文化内蕴。文章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主要从选题缘由、选题意义及其价值、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概述。这部分主要概述祭祀建筑的起源和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