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身份现象由来已久,是一种人与人在社会关系中相互联系的反映,体现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独特存在方式。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中,每个群体成员都被赋予不同的社会身份,例如,性别、民族、班级等。以往关于身份的研究主要倾向于强调身份的区分和认同,以及身份所具有的特质和属性,而将身份作为一种资源,讨论具体社会情境下个体追求身份的期望具有重要意义。Binning(2006)等人基于社会资源理论将身份作为一种资源进行研究,认为身份是一种非经济资源,假设具有高度的象征意义(例如,人权、尊重、公平待遇等)或者比较具体的意义(例如,教师、军人、服饰等)。特定的社会情境中个体对不同身份资源的期望不同,因此,本研究选取大学生为被试,以大学生上课和选课作为社会情境,运用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通过两个研究探讨了身份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期望差异,以及不同身份资源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影响及其认知记忆的差异。具体过程如下:研究一以大学生为被试,设计了3个子实验,采用实验室实验探讨了身份的资源性以及不同类型身份资源的期望差异。结果显示,身份具有资源性,在个体学业表现好与表现糟糕的情境中和人际关系融洽与淡漠的情境中,象征性身份资源的期望都高于具体性身份资源期望,而且这种差异不受同质情境的影响。基于研究一的结果——身份具有资源性,且不同类型的身份资源期望具有显著差异,象征性身份资源的期望显著高于具体性身份资源期望。所以,我们想进一步探究这种差异在个体行为决策时的作用,以及对不同类型身份资源的再认优势。因此,研究二设计了2个子实验,运用实验室实验采用迫选再认任务,探讨不同类型身份资源对个体的影响及再认优势。结果显示,学生在课程选择的时候象征性身份资源的影响大于具体性身份资源,且对象征性身份资源的认知再认优于具体性身份资源。本研究依据Binning(2006)等人的实验,考察了身份资源的期望差异与影响,以及认知记忆优势。该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身份资源差异显著,且象征性身份资源相比具体性身份资源对个体的作用较大。这一结果丰富了身份作为一种社会资源的研究成果,有助于了解不同情境中人们对身份追求的心理机制,并且对于教育以及管理领域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