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诉讼回避制度是诉讼法一项重要的诉讼制度,①在当今世界各国得到了普遍的适用。回避制度的设立,是基于“裁判者应当与案件利益无涉”的自然法原则,通过维护裁判者的始终保持中立来确保司法的公正。第一部分的内容是回避制度的现实意义、方式及适用人员。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是指执行侦查、检察、审判职能的人员等与案件或者是案件的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具有某种利害关系或其他特别的关系,如果参与案件或是继续参加案件的审理可能会影响到刑事案件客观、公平、公正的处理,所以对上述人员取消参加办理该案资格的一项诉讼制度。②刑事诉讼回避制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确保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实现、消除普通民众对司法机关及人员的信任危机、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刑事诉讼法学界一般将回避分为自行回避和申请回避两种类型,再辅之以相关的司法解释,学术界将回避细分为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和法定回避四种类型。外国回避的方式多样,各国之间亦有一定的差异,大体也可以分为以上四种。我国将侦查人员、检察人员、审判人员成为回避适用的主要对象,适用的人员具有广泛性。而在西方国家,回避适用的对象则较为狭窄,主要为法院的人员。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回避制度在别的国家成功实施的情况。从三个角度对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进行了比较。首先,在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回避的对象仅限于法官和陪审员,只有在审判阶段才能提出回避申请。大陆法系刑事回避的适用对象主要是法官,除了可以在审判阶段对法官提出刑事回避申请外,还可以在侦查、预审阶段对预审法官提出刑事回避申请。其次,在英美法系国家,当事人双方及其律师都可以启动刑事回避程序。再次,英美法系国家的法律都没有规定启动陪审员回避程序后的救济途径。而大陆法系国家有所不同,法国没有关于刑事回避救济程序的规定,在司法实践中也是这样操作的;德国的区别对待模式,细化了司法实践中遇到的多种情形,可操作性比较高。最后,以上对我国的启示。第三部分的内容是我国回避事由的相关规定及存在的问题。回避事由是指申请人想要启动回避程序所必须具备的法律规定的条件。英美法系国家大多实行的是无因回避,回避的主要对象是陪审员,即申请回避时不必说明要求该陪审员回避的理由;而在法德日等大陆法系国家,一般实行的是有因回避,即提出申请的同时必须提供回避的理由及相关的证据。目前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没有确立无因回避制度。第四部分内容是回避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具体应用。主要分为五个方面即强化指令回避制度、建立包含审判委员会成员在内的信息披露制度、合理化分配有因回避的举证责任、规范回避的监督救济机制、健全违反回避制度的责任追究制度。第五部分是我国刑事诉讼中无因回避的引入。首先,介绍美国、德国为代表的相关立法模式。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立法经验,会发现英美法系国家的无因回避主要是针对陪审员的一种回避制度,这与英美法系国家刑事司法所坚持的陪审团制审判模式有很大的关系。其次,我国现行的回避制度是“有因”的、附条件的回避,门槛高、操作难、实用性差,有引入无因回避制度的必要性,而且引入无因回避制度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回避实施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分配问题。最后,提出我国回避制度的构建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