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位自生碳化铌增强纳米晶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显微组织和性能的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hyzxp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及其合金在工业上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工业技术的进步,人们对铜材料的综合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很多应用都要求铜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但是目前基于固溶时效强化以及第二相颗粒强化等强化机制设计的铜材料,其强度仍难以满足工业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提高铜材料的强度,并保持其优异的塑性和导电率,便成了制备新型高性能铜材料的难点。综合分析固溶强化、位错强化、晶界强化以及第二相颗粒强化等机制对强度、塑性和导电率的影响,本研究将晶界强化和碳化铌第二相颗粒强化结合起来,成功制备了晶粒尺寸在100 nm左右,纳米颗粒尺寸在10 nm左右的纳米晶Cu-NbC复合材料,进一步提高了铜基复合材料的强度,并保持了优异的综合性能。该纳米晶铜基复合材料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首先利用高能球磨制备纳米晶粉末,然后将粉末冷压成坯,再将压坯真空烧结,最终通过热挤压成型。同时,本研究深入探究了该纳米晶复合材料的显微组织在制备过程的演变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在球磨过程中,Cu-5wt.%Nb-1wt.%SA复合材料粉末的晶粒尺寸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减小,位错密度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增加,球磨36 h后,两者都不再发生明显变化。但是铁含量随着球磨时间的增加而不断上升,据此确定了球磨36 h为合适的球磨时间。球磨后的粉末中并未观测到NbC,只有在700℃以上的高温下热处理后,粉末中才能观测到NbC。热处理后生成的NbC具有很高的热稳定性,其在700℃热处理后尺寸为8 nm,在1000℃热处理1 h后仅仅长大至21 nm。这种高度稳定的NbC对基体晶粒的长大有着强烈的抑制作用,使得基体的晶粒在热处理温度低于800℃时基本不发生长大。高度热稳定的纳米晶CuNbC复合材料具有很高的显微硬度,且其硬度在热处理温度低于700℃时,随着热处理温度的上升而提高,从球磨态的2128 MPa上升到2665 MPa。块体纳米晶Cu-NbC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例如成分为Cu-6.4vol.%NbC的块体纳米晶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高达868 MPa,断裂延伸率为6%,导电率为56%IACS。在这些纳米晶复合材料中,NbC纳米颗粒的尺寸在10 nm左右,在热加工过程中其尺寸基本不发生变化;而基体的晶粒尺寸和位错密度在挤压前后只发生微小的变化,挤压后的晶粒尺寸在100 nm左右。由于NbC对基体的稳定作用非常强烈,NbC体积含量的变化对基体的晶粒尺寸,位错密度,以及NbC自身的尺寸影响不大。导致在NbC体积分数较低时,提高其体积分数能明显提高块体的强度,但是当其体积分数比较高时,提高其体积分数并不会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而在该纳米晶复合材料的变形过程中,主要发生晶粒的扭转和晶界的迁移,同时在晶粒内部发生孪晶界的迁移和位错的运动。对于导电率的降低,纳米晶基体对导电率的影响相对较小,而NbC的含量和尺寸的变化对导电率的影响较为显著。在长时间的高温热处理过程中,纳米晶Cu-NbC复合材料保持了很高的结构热稳定性。其中NbC纳米颗粒的高热稳定性,可以归因于C和Nb在Cu中的固溶度非常低,导致NbC通过Ostwald熟化机制的长大速率较低;同时NbC纳米颗粒在长大的过程会从球形变成方形,并与Cu基体形成立方体-立方体的共格关系,这种共格关系使得NbC的长大速率大大降低。而热稳定的NbC纳米颗粒将钉扎Cu晶界从而抑制Cu晶粒的长大,同时Cu基体的再结晶也起到了稳定Cu基体晶粒尺寸的作用。经过热处理后,Cu基体晶粒尺寸和NbC纳米颗粒尺寸发生小幅长大,导致强度的下降和导电率的上升,但是塑性没有明显的变化。在高温轧制的过程中,晶粒变形和晶粒长大共同影响晶粒的形状和纳米颗粒的分布。在800℃轧制时,晶粒变形起主要作用,晶粒呈拉长状,纳米颗粒沿着晶界呈带状分布;在1000℃轧制时,晶粒长大起主要作用,晶粒呈等轴状,纳米颗粒分布较为均匀。随着轧制温度的提高,NbC纳米颗粒的尺寸略有长大,经过800℃和1000℃轧制后的尺寸分别为8.7 nm和13.9 nm;同时,晶粒也会长大并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在800℃轧制后,晶粒尺寸在垂直轧制方向上有明显长大,而在1000℃轧制后,沿挤压方向和垂直轧制方向的晶粒长大均较为明显。说明高温应力状态对晶粒长大具有显著影响。经过高温轧制变形后,材料的强度和导电率均降低。
其他文献
异质形核行为广泛存在于实际生产中,如金属构件的铸造、焊接等过程。这是由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金属熔体内部不可避免的含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分布不均匀的异质相,如氧化物、金属间化合物和其它高熔点质点(或颗粒)。异质相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金属熔体凝固过程的形核和生长行为,决定凝固组织分布,进而影响材料的性能。而熔体结构演化作为金属凝固的前驱体,决定着金属凝固的形成和发展方向。因此,为了探索铁熔体的形核
学位
由于具有良好的耐腐蚀、耐磨损及抗高温氧化等性能,复合电沉积技术制备的三元镍基复合沉积层被广泛探索与研究。三元镍基复合沉积层的组织结构对其性能表现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研究三元镍基复合沉积层组织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研意义。本文利用复合电沉积技术,把微米Al/Ti颗粒共沉积到镍沉积层中,制备了Ni—xAl—yTi三元复合沉积层,研究了电沉积参数、Al/Ti混合颗粒浓度及Al/Ti
学位
Nd-Fe-B永磁材料以其优异的磁性能在通讯、电子、汽车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为了满足近年来混合动力汽车、风力发电机等新能源领域对高矫顽力、高剩余磁化强度Nd-Fe-B材料的需求,国内外对此开展了广泛的研究。Nd-Fe-B材料的磁性能受其微观组织如晶粒尺寸、晶界相成分及结构等因素影响,具有纳米级晶粒尺度的热变形Nd-Fe-B材料因其晶粒尺寸细小在矫顽力改善方面展现了极大的发展潜力。但目前依然
为了实现无人驾驶,日本修订了国内的一些车辆安全法规,并且在国际层面进行了一些法规的协调。高井诚治认为,需要持续针对无人驾驶改善法律法规,与时俱进,并且进一步推动法规对无人驾驶在国际层面的协调。2020年11月,本田legend通过了行驶认证,这是世界首台商用的L3级自动驾驶车辆。
期刊
完全自动驾驶何时来临?业界目前尚无一个确切的时间节点。可以肯定的是,将自动驾驶等级从L2+/L3提升至L5,同时会带来一系列巨大挑战,不论是自动驾驶系统的测试方法,还是自动驾驶算法的训练。提升自动驾驶等级的关键挑战是什么?汽车制造商如何提升自动驾驶等级?关键挑战有哪些?毕竟,将自动驾驶技术提升一个台阶首先需要依靠复杂的系统,
期刊
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社会智能化水平逐渐提高,基于嵌入式技术的智能小车也应运而生。近些年,智能小车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如汽车的自动驾驶、家庭扫地机器人等。在此背景下,本文设计了一款基于STM32的循迹避障测距的智能小车。通过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探索周围障碍物,从而实现避障、循迹等功能。本设计的创新点在于:采用了PID算法控制小车的速度,使智能小车在运行过程中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非晶合金(或称金属玻璃)长程无序短程有序的结构特点赋予了其高断裂强度、高弹性极限、耐腐蚀等优良性能,同时也带来了常温下塑性差的缺点。晶体中的位错、孪生等促进塑性变形的结构单元,在金属玻璃中不复存在,晶体中常见的塑性变形机制在金属玻璃中也就不再适用。因而,如何理解和认识金属玻璃的变形机理,进而改善、提高其塑性变形能力,成为了材料科学近些年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基于原子尺度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势能曲面特征
DNA纳米技术是纳米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利用DNA依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通过自组装行为构建成为各种维度的空间结构,具有长远的开发应用价值。DNA纳米技术的发展史可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由美国科学家N.C.Seeman开创的交叉结结构,至今已足足历经35年的飞速发展,它涵盖了DNA拼块自组装、DNA折纸术以及DNA纳米器件应用等多个方向的研究。DNA纳米材料由于具有其他传统纳米材料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