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当前马铃薯的种植方式主要以块茎的无性繁殖为主。马铃薯块茎休眠对其种植、加工和储藏产生很大的影响,播种期深度休眠的块茎会导致出苗率低从而减产,而提前发芽的块茎则会影响块茎加工的产品质量和储藏时间。由于人们对马铃薯块茎的用途不同,对块茎休眠期的长短要求不一致,这使得培育出具有适宜休眠期的马铃薯品种显得尤为重要。TCP转录因子在植物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当前马铃薯的种植方式主要以块茎的无性繁殖为主。马铃薯块茎休眠对其种植、加工和储藏产生很大的影响,播种期深度休眠的块茎会导致出苗率低从而减产,而提前发芽的块茎则会影响块茎加工的产品质量和储藏时间。由于人们对马铃薯块茎的用途不同,对块茎休眠期的长短要求不一致,这使得培育出具有适宜休眠期的马铃薯品种显得尤为重要。TCP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应答和信号转导途径等起着重要的作用。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马铃薯StTCP15基因与拟南芥中At TCP14和At TCP15同源关系近,并且在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表达量显著上调。为了阐明马铃薯StTCP15基因在块茎休眠解除中的生物学功能,本研究通过构建StTCP15亚细胞定位表达载体,烟草瞬时表达分析StTCP15在细胞中的表达位点;分析其在两个不同马铃薯品种不同组织和块茎休眠解除过程中的表达模式;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马铃薯获得转StTCP15基因植株,测定分析转基因块茎中StTCP15基因的表达量、激素含量和生理生化指标,从而对马铃薯StTCP15基因的功能进行分析;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Yeast two-hybrid,Y2H)以及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ce complementation,Bi FC)等技术,筛选、鉴定和验证与StTCP15互作的蛋白,分析StTCP15基因在块茎休眠解除中的作用。取得的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同源重组法构建马铃薯StTCP15基因的亚细胞定位融合表达载体p CEGFP-StTCP15,将其转化烟草叶片,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表达位点,发现StTCP15蛋白主要在细胞核中表达,在细胞膜上也有微弱的表达。2.用qRT-PCR对StTCP15基因进行表达模式分析,结果表明StTCP15基因在马铃薯叶中表达量最高,根中表达量最低,块茎芽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块茎中的表达量,并且各组织之间都存在种内差异;在休眠解除过程,StTCP15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并且短休眠品种“Favorita”显著高于长休眠品种“Atlantic”,StTCP15基因正向调节块茎休眠解除和发芽。3.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StTCP15基因马铃薯植株,StTCP15基因在转基因块茎中的表达量分析表明,在过表达(OE)株系的休眠解除块茎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非转基因(NT)块茎(P<0.05),在抑制表达(RNAi)株系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NT(P<0.05);OE株系的休眠解除块茎较N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降低,而在RNAi株系中出现相反的结果;OE株系的休眠解除块茎较NT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增强,在RNAi株系中显著降低;在OE株系的休眠解除块茎中,平均ABA/GA3比率为0.71,而NT和RNAi株系分别为0.75和0.82;在OE-2株系中,ABA信号转导负调控基因St PP2CA1的表达显著上调,ABA信号转导正调控基因St ABI5的表达显著下调,ABA生物合成基因St NCED1的表达显著下调,GA3生物合成基因St GA20ox1的表达显著上调,而在RNAi-1株系中出现相反的结果,在发芽测试中,过表达OE-2株系的块茎发芽要提前于NT块茎,抑制表达RNAi-1株系的块茎发芽要迟于NT块茎,由此说明StTCP15基因是通过正向调控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的。4.利用同源重组法构建酵母诱饵表达载体p GBKT7-StTCP15,分别转化酵母感受态细胞Y187和AH109进行毒性和自激活活性检测,结果显示该诱饵蛋白无毒性并且不具备自激活能力。通过Mating法筛选到与p GBKT7-StTCP15互作的81种蛋白,最终筛选出6种可能参与StTCP15介导的响应马铃薯块茎休眠解除和发芽的互作蛋白,分别为St Sn RK1、St GID1、St F-Box、St CAT、Stb HLH和St Rml C蛋白。5.通过同源重组技术构建Bi FC载体,利用Bi FC对互作蛋白进行进一步验证,通过共聚焦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黄色荧光,发现黄色荧光在细胞核和细胞膜上面都有表达,表明StTCP15分别与St Sn RK1、St F-Box和St GID1三种蛋白是互作的。
其他文献
河西走廊是重要的生态系统保护屏障和农业生产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原因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绿洲-荒漠过渡带是荒漠与绿洲相互转化的区域,在绿洲生态安全和农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作为根茎型克隆植物,根系发达,繁殖能力强,可有效降低风速,防止水土流失。芦苇以其独特的生物性优势长期生存于荒漠和盐渍化地区,是河西走廊绿洲-荒漠过渡带的主要建群种之一,对
葡萄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北方地区层出叠现的春季晚霜和冬季极端低温,是影响葡萄种植区域、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之一。随着植物激素与植物抗逆性的深入研究,发现激素积极参与调节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应答。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作为一种植物激素,影响植物的新陈代谢及对环境的响应,外源应用可提高植物应对多种逆境胁迫的抗性。但内源SA是否在葡萄中响应低温信号的调控;外源施用SA能否增强其生理抗
针对绿洲灌区资源性缺水严重制约作物生产,传统间作模式地膜用量、耗水量大等问题。2020-2021年,在河西绿洲灌区设置免耕一膜两年用(NT)和传统覆膜(CT)两种耕作措施,低密度(D1,7.8万株/hm~2)、中密度(D2,10.35万株/hm~2)和高密度(D3,12.9万株/hm~2)三种玉米密度,单作玉米(SM)、玉米间作豌豆(M//P)和单作豌豆(SP)三种种植模式,组成13个处理,探讨免
中国作为小麦主产国之一,小麦真菌病害长期对我国小麦生产安全造成隐患。单一抗性小麦品种大面积播种使得条锈菌更容易受到选择压力的影响而形成新的生理小种,造成小麦丧失抗性。斯汤佩林(N.Strampelli)对我国不同时期条锈病流行小种均具有优异的成株期持久抗条锈性,充分挖掘斯汤佩林品种中的抗条锈病基因及成株期抗病机理,可补充小麦抗条锈病的机理及成因,为小麦育种合理有效利用成株期抗性基因提供支持。本研究
针对西北绿洲灌区玉米生产中氮肥施用不合理、利用率不高等问题,本研究开展春小麦复种绿肥并翻压还田后翌年轮作玉米减施氮肥的田间试验,玉米季设置传统施氮和绿肥替代10%、20%、30%、40%的化学氮肥处理,研究豆科绿肥还田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对玉米产量形成、土壤氮素特征及氮素气态损失的影响,揭示豆科绿肥替代部分化学氮肥影响玉米氮素利用特征的机理,以期为试区玉米氮肥减量增效的生产方式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
甘加型藏羊(Ovis arise)是典型的季节性发情动物。季节性发情动物接收不同光周期的刺激后经视神经将光刺激信号转变为神经冲动传递到松果体,刺激松果体分泌5-羟色胺和褪黑素(Mel)。AANAT与HIOMT是褪黑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其活性与褪黑素的合成分泌紧密相关。已有研究表明,Kiss-1/GPR54系统在哺乳动物繁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Kisspeptin可调控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器
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35%以上的人口提供了约20%的总热量和蛋白质,对全球粮食和营养安全至关重要。与传统的育种方式相比,分子辅助育种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探索小麦籽粒发育的调控基因,解析其调控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应用价值。植物磺肽素受体(Phytosulfokine Receptor,PSKR)是一种富含亮氨酸重复类受体激酶(Leucine
猪流行性腹泻(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PED)是养猪业中最为常见的腹泻病,其病原体为α-冠状病毒属-单股正链RNA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是一种在全球养猪业内广泛流行的肠道冠状病毒。PEDV具有高度接触性传染特性,各年龄段的猪只均可受其侵袭,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可达到90%~100%。PEDV的易变
当归[Angelica sinensis(Olive.)Diels.]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药用植物,是我国常用中药材。甘肃岷县是当归的优质道地产区,传统在生荒地开挖草皮育苗的方式造成环境破坏。近年来,随着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和药食同源文化的普及,当归药材需求不断增大,为了提高产量,药农施入大量化肥,造成土壤质地劣化,加上品种退化和连作障碍,导致当归栽培成效下降,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积极性,弃荒面积有扩大之势
采用超声辅助乙醇提取芦荟中总黄酮,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评价不同产地芦荟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最优提取工艺为乙醇体积分数60%、浸泡时间2 h、料液比1∶16(g/mL)、提取时间18 min,在此条件下芦荟总黄酮得率为4.99%。在相同质量浓度下,印尼芦荟对DPPH·、ABTS+·和·OH的清除率最高,当质量浓度为1.0 mg/mL时,依次为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