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缴资本制下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制度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ch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的《公司法》(修正案)确立了认缴资本制度,取消了公司最低资本额和缴纳期限的限制,股东享有了约定认缴出资额及出资期限的自治权。这大大降低了公司设立的门槛,优化了资源配置,避免了注册资本金的闲置,有效激活了资本市场和投资者热情。但这种股东出资的过度自由对公司支配控制自身资本和债权人交易安全带来了消极影响。当处于非破产、非清算状态的公司无法偿还债务时,债权人是否有权要求股东在其认缴但尚未届期的出资额范围内对公司债务承担补充赔偿责任?公司因生产经营需要,能否要求股东提前履行出资义务,充实公司资本?由于法律法规的缺失,理论界对这些问题争议较大,实务界同案不同判屡见不鲜。围绕上述问题,学界和实务界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对的观点。否定方的观点认为,无法律明确规定的情况下,认缴资本制所赋予股东的出资期限利益不可突破;肯定方的观点认为,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具有合理性,符合公司法理所确立的公司责任财产理论。本文赞同肯定方的观点,但还应从公司法宗旨、资本维持、股东有限责任、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等方面作充分的论证。在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实现路径上,学界的争议也较大。有提出援用《公司法解释(三)》第13条第二款或者《公司法》第3条实现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也有提出通过破产程序、法人格否认、强制执行程序解决股东出资的;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九民纪要”提出结合强制执行程序和破产程序支持股东出资义务加速到期。这些路径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鉴于此,本文建议,就公司治理而言,可借鉴英美国家的做法,增设资本催缴制度,将股东出资由绝对自由转变为相对自由,让资本筹集和使用的主导权回归公司;就债权人利益保护而言,赋予债权人在债务人公司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可对公司催告并对认缴但未实缴出资的股东提起诉讼的权利。这样的制度构建,既可以在认缴制背景下完善公司的内部治理,又能很好地保护债权人利益,更能保障股东的出资期限利益。
其他文献
当代国际经济和文化发展迅猛,港口成为联系各国彼此交流的重要纽带,“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港口更成为国家之间相互往来的重要门户和全球化“结点”。目前传统工业题材绘画形式较为单一,内容趋于怀旧,而本文着眼于体现时代的创新特色,将目光聚焦于海港题材绘画创作这一承载着海洋文化与海港精神的绘画题材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飞速发展和各国人民海洋意识的逐步提升,海港题材绘画创作得到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该题材也逐渐成
学位
公共政策调整是增强政策过程科学性与精准性的必要环节,科学的政策调整能够在政府与公众的互动过程中及时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有序发展。而社会心态能够反映不同社会群体的多元利益诉求,对社会稳定和公共政策实施进程带来多方面影响,因而重视社会心态逐渐成为优化社会治理和完善政策内容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结合新时代背景和中国公共政策调整实际,也就是将社会心态的分析与引导融入到公共政策调整的全过程之中,及时关注公共政
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电梯作为具体的代步公共设施开始出现在人们生活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便利但同样也给带来一定的威胁。各类电梯安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感知设备接入物联网平台。这些物联网感知设备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对这些数据的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传统的物联网平台存在着数据处理模式固定、处理效率不高等缺点。为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设计一个通用的平台,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完成对数据的管理。本论文旨在设计一个通用的物联网数据管理平台,可以连接各种不同的设备,应用于不同的行业,实现物联网的数据管理,包括数据接入、数
数字智能网络时代下大量文化数字化资源被汇聚,急需新手段新方法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组织与管理。目前文化领域已经积累了大量专业的图文混排数据,即包含图像及其关联文本的数据,其特点是图像文本互关联,对图像的自动标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研究内容聚焦于文化领域专业的人文艺术书籍,以纹饰图像为研究载体,实现了对图文混排数据的数字图文处理与多模态标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文化大数据对多模态数据的需求
学位
本次英汉翻译报告的材料截选自I.G.Simmons撰写的学术著作《英国环境通史》,笔者以第四章“封闭与开放的系统:公元550年-1700年”作为报告的汇报对象。作者从人类学角度出发,叙述了特定时期古人对大不列颠岛屿环境的改造及保护,描写了自然、人类及文化的相互交融,以此赋予这段历史独到的见解和反思。本次笔译项目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委托,由笔者与另一位译者合译完成。结合源语文本的特点,笔者选择了
学位
近些年来,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入,传统电子政务硬件设备和应用系统在不断增加。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政策环境及技术环境的日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