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借鉴。方法:收集2010年6月~2012年6月在大连市妇产医院行首次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195例子宫内膜癌患者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根据患者年龄及停经时间分为两组: A组(未绝经组),包括育龄期及围绝经期妇女,共69例,年龄31~58岁,中位数年龄49岁;B组(绝经后组),指停经12个月以上的患者,共126例,年龄45~77岁,中位数58岁。相关数据经SPSS18.0统计软件分析,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和B组患者分别占同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35.4%和64.6%。A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8.17±6.02岁,B组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8.61±5.63岁(P<0.05)。2.A组和B组患者均以不规则阴道流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就诊,分别占69.6%和82.5%(P>0.05);A组合并不孕症者占17.4%,明显高于B组(3.2%)(P<0.05)。3.A组术前诊刮漏诊率为18.8%,明显高于B组(7.1%)(P<0.05)。4.A组和B组在病理类型和手术病理分期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病理分级上,两组患者均以G2多见,分别为43.5%,60.3%,其次分别为G1和G3多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ER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及手术病理分期相关(P<0.05);PR表达与肿瘤病理类型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P<0.05);P53表达则与肿瘤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均密切相关(P<0.05)。6.免疫组化方面,A组中ER,PR,P53阳性率分别为87.0%,91.3%,30.4%;B组中ER,PR,P53阳性率分别为71.1%,68.9%,5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子宫内膜癌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对因阴道不规则流血就诊的未绝经妇女,应重视术前诊刮病理结果。有条件可行宫腔镜检查,以提高子宫内膜癌的早诊率及早治率。2.绝经前后患者均以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为主;绝经后患者病理分级更高,恶性度更高。3.子宫内膜癌免疫组化与肿瘤病理类型、手术病理分期、肌层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可辅助诊断。4.绝经前子宫内膜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高,可以依此指导个体化治疗。绝经后子宫内膜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高,可间接评估疾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