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对鞍后区及上斜坡进行解剖学研究,通过不同手术入路对鞍后区及上斜坡的显露范围,并依据基底动脉尖动脉瘤与后床突的位置、大小、生长方向的不同综合考虑决定手术入路,为手术入路的选择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湿性尸头标本6个(12侧),用清水反复清洗标本表面,清理表面毛发。解剖出标本颈部的双侧颈总动脉、颈静脉、椎动脉大约2~3cm,插管冲洗,用温水反复灌洗,去除血管内血栓,于阴凉处晾干标本,经颈动脉及椎动脉注入大红色硅胶约300ml,颈静脉注入深蓝色硅胶约400ml。静置48小时待硅胶凝固后,放入75%乙醇溶液中保存。1颞极入路:该入路通过筋膜间入路保护面神经的颞支,去掉眶颧骨质,结扎离断汇入蝶顶窦的桥静脉,围绕外侧裂“S”形剪开硬脑膜,充分暴露额叶、颞叶及外侧裂,分离外侧裂后抬起额叶,并且向后下外侧牵拉颞极,显露颅底上斜坡及其周围结构组织,仔细分离该区域蛛网膜,抬起后交通动脉及颈内动脉,在后交通动脉和颈内动脉与动眼神经之仔细分离蛛网膜,显露基底动脉分叉处。同时观察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穿支动脉的走行,测量该入路下暴露鞍后区上斜坡及其周围的距离。为进一步扩大显露范围,可以通过颞极入路显露鞍后区上斜坡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基础之上,仔细剪开包绕后床突的小脑幕,充分显露后床突,高速磨钻小心磨除后床突骨质,增加暴露范围。再次观察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穿支动脉的走行,测量该入路下暴露鞍后区上斜坡及其周围的距离。2颞下经岩骨入路:头皮皮肤颞部直切口,颞瓣开颅,分离颅底硬膜,于棘孔处电凝离断脑膜中动脉,暴露三叉神经半月节,保护岩浅大神经,通过颞下磨除kaease三角,使脑组织回到生理解剖位置,在颞部硬脑膜外马蹄形剪开硬脑膜,抬起颞叶,结扎离断岩上窦后,在滑车神经进入小脑幕的后方,分别沿着岩上窦和三叉神经第三支的外侧缘“T”形剪开小脑幕,松解游离三叉神经穿入中颅窝周围的硬脑膜,向下压迫三叉神经增加术野暴露范围,同时观察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穿支动脉的走行,测量该入路下暴露鞍后区上斜坡及其周围的距离。3扩大颞极入路:头皮皮肤切口起自颧弓下靠近耳屏1cm,垂直向上至耳廓根部向后,至耳后2~3cm,弧形向前向内至中线旁,过正中线后旁开1~2cm,终止于发迹内。抬起额叶,向后外侧牵拉颞叶,通过外侧裂观察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穿支动脉的走行,测量该入路下暴露鞍后区上斜坡及其周围的距离。磨除Kawase三角,抬起颞叶,剪开小脑幕,在颞下观察大脑后动脉、基底动脉发出穿支动脉的走行,测量该入路下暴露鞍后区上斜坡及其周围的距离。结果:1颞极入路暴露鞍后区上斜坡的距离:(12.46±1.51)mm颞极入路+磨除后床突暴露鞍后区上斜坡的距离:(17.31±2.03)mm颞下经岩骨入路暴露鞍后区上斜坡的距离:(23.92±1.64)mm三种不同的手术入路对于鞍后区上斜坡区的暴露具有统计学意义,确实存在不同。2基底动脉尖处及大脑后动脉P1段发出的穿支动脉主要起自上表面和后表面,分别向上和向后走行,进入丘脑、大脑脚、脚尖窝、后穿质、中脑脑桥等。结论:1位于鞍后区及后床突下5mm内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可以采用经颞极入路充分暴露并夹闭,必要时可剪开包绕后床突的小脑幕,磨除后床突,增加暴露范围。2位于后床突之下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应当采用经颞下岩骨入路夹闭。3经颞极入路可以观察到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尖发出的穿通支动脉,在夹闭动脉瘤时可以防止误夹穿通支动脉,而颞下经岩骨入路无法看到对侧的穿支动脉,误夹这些穿支动脉可导致严重的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影响远期预后效果,严重者甚至死亡。4如果基底动脉瘤生长朝向后方,部分穿支动脉有时可发自动脉瘤或很难与动脉瘤分离,从而大大增加手术的难度。这时,通过颞极入路在前方很难清晰分辨穿支动脉与动脉瘤的关系,而经颞下经岩骨入路可以清楚的看到后穿支动脉,有效防止术中误夹穿支动脉,对此种动脉瘤的夹闭有优势。5基底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往往是两侧的直径宽于前后径,经颞下经岩骨入路进行夹闭时,动脉瘤夹几乎平行于基底动脉尖部,并且能减少因夹闭而造成基底动脉及大脑后动脉的扭曲及狭窄,保证血管的通畅。6扩大颞极入路既可以从前方颞极外侧裂向后清楚的看到双侧的穿支动脉,又可以从颞下侧方及后方清楚的看到后方的穿支动脉,降低误夹风险。并且对于不同位置的基底动脉尖动脉瘤,此入路都可以有效夹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