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健全的金融体系可以起到充分动员资金、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分散风险的作用,并促进资本的形成。正因为如此,金融也被发展中国家看作改造传统农业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实往往与愿望并不一致,从全球范围来看,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所有发展中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如何解释这一现象,如何破解农村金融供给困境,如何避免农村“金融空洞”,成为发展经济学家和各国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论文以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的比较研究,仔细分析了农村金融与非农村金融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农村金融供给问题与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之间的差异。文章概括出了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相对供给不足、绝对供给不足等一系列概念和定义,并在此基础之上从三个层次确定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标准和涵义,为解释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做了必要的概念准备。关于农村金融供给,至今缺乏一个科学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传统的三大农村金融供给理论都只是从农村经济环境中抽离出某一部分特征予以分析,没有考虑到农村金融的本质特征,导致他们对农村金融供给困境的解释缺乏说服力,给出的政策建议效果甚微。本文认为,农村金融之所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对象和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农村金融所内含的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公共性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高和产业弱质性等农村经济特征相互交织,导致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具体的说,文章首先构建了一个农村金融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在此基础上区别了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信贷配给与农村金融自身性质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不足。综合分析的结果表明,农村金融供给必然是一个政府—市场互动的过程,任何单一的供给机制都无法独立完成农村金融供给的任务,随后,文章在政府—市场互动的框架下分别考察了影响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曲线和信贷配给均衡线的各种因素及其微观作用机制。本文的结论认为,在目前的农村金融供给过程中,中小金融机构、小组贷款和小额信贷等分别是较为适宜的金融机构组织和签约方式,但它们仅能在边际上推动总供给曲线右移并能在解决信贷配给方面起到较大的作用,但要彻底破解农村金融供给困境,必须通过政府的体制改革、制度建设和其它配套措施来提高农村金融的有效需求,这也是达到农村金融总供求均衡的根本途径。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导论,指出了本论文选题的现实背景和理论意义,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框架结构和创新点等。第二章为理论综述,主要梳理了三部分研究成果,即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作用、农村金融供给理论和微观金融组织理论。第三章提出了研究农村金融供给的基本框架。在对农村金融基本特征、基本概念和基本性质做了仔细的界定和分析之后,文章建立了一个农村金融的总供给和总需求模型,并提出了政府—市场互动的分析框架。第四章是对农村金融机构体系的研究。从本章开始,后续三章分别在总供求模型的基础上考察影响市场均衡点的各个因素。本章建立了基于成本视角的金融机构组织模型,比较了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上的效率及其对推动农村金融供给的作用。第五章是对金融信贷合约的研究。在非对称信息的框架下主要比较了现代金融合约和小额信贷之间的区别,分析了小额信贷在农村金融市场中的各种优势及其局限。第六章考察了影响农村金融总需求曲线的各种因素,重点分析了政府对农村产品价格和生产函数的干预方式,以及此类干预对提高农村部门投资收益率的作用机制,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收益率的提高最终将推动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的增加。本文的创新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文章从三个层面确立了农村金融供给不足的标准和含义,为农村金融供给研究建立了参照系;第二,文章提炼出了农村金融的根本性质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公共性与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的私人性之间的矛盾,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分析;第三,文章概括出农村金融有效需求、相对供给不足和绝对供给不足等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对各类农村金融市场均衡的分析当中;第四,文章建立了农村金融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系统的考虑了影响农村金融供求均衡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第五,文章提出了政府—市场互动的农村金融供给框架,并在此框架下详细讨论了政府和市场各自的职能分工和作用机制;第六,文章建立了一个基于成本视角的金融机构组织模型,分析了各类金融机构在农村市场中的供给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