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从文献评价和临床试验评价两部分,探讨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disbetic gastropaersis, DGP)的研究现状及疗效评价。文献评价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评价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文献质量;临床评价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糖尿病胃轻瘫为载体,评价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1)文献评价方法:评价标准采用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用计算机检索配合手工检索,检索途径采用主题词和关键词,语种限制为中英文,并限制在人类临床试验,时间从1980年1月至2011年7月之间关于针灸治疗DGP的文献。(2)临床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共纳入69例合格的糖尿病胃轻瘫患者,其中脱失、剔除病例共9例,随机分成A组治疗组(针刺组)和B组对照组(非经非穴组),5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治疗结束后3个月后进行随访。分别在入组前、治疗2个疗程后和随访时进行评价。以胃排空时间、糖尿病胃轻瘫临床症状积分表、总体疗效、胃动素及胃泌素为疗效指标,评价两组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临床疗效。结果:(1)文献评价:检索出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文献共173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全文相结合进行筛选,最终纳入28篇,主要问题在于试验设计存在不足,如随机化方法的正确使用、对随机方法进行详尽的说明、盲法应用、随机分配隐藏、样本量的估计、针刺合理性的解释、治疗师资历的说明等。(2)临床评价:①两组基线比较分组均衡,具有可比性(P>O.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内治疗后对胃排空时间有效率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两组内治疗后对DGP的临床症状积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对恶心、呕吐、饱腹感、易饱、餐后饱胀、纳差、腹胀症状积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对反胃、干呕、胃腹部明显增大症状积分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两组治疗结束后对总体疗效进行比较,经Ridit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治疗后血浆中胃动素及胃泌素的浓度与治疗前进行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两两进行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文献评价: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文献研究存在数量少、质量低、方法实施不明确等问题。(2)临床评价:在改善胃排空时间方面,针刺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在改善恶心、呕吐、饱腹感、易饱、餐后饱胀、纳差、腹胀方面,针刺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在改善反胃、干呕、胃腹部明显增大方面两组无差异;患者总体疗效比较针刺组优于非经非穴组;在改变血浆中胃泌素、胃动素浓度水平方面两组间比较无差异。综上,研究初步表明针灸治疗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与非经非穴相比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