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书于清代咸同年间的《益智录》,是新发现的《聊斋》仿作。该书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才得以刊印,有关它的研究仅限于表面,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审视、定位,以期确定其在小说史,尤其是文言小说史上的地位。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对《益智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一次梳理和回顾。主要划分了两个时期来进行评述:第一时期是《益智录》创作过程至结集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人为其所作的序、跋、题辞以及零星的评点之中;第二时期是《益智录》出版以后的研究,作为新发现的《聊斋》仿作,因此对它的研究比较少。《益智录》成为清代文言小说研究中缺失的一环,因此,十分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第二部分:主要是作者解鉴与《益智录》的创作研究。在第一节中,主要探寻解鉴其人及《益智录》的创作与流传,从序跋资料中勾勒出解鉴的生平,并对序跋作者的身份加以考辨,分析了《益智录》的创作缘起以及传播概况。在第二节中,针对《益智录》序跋中的小说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从序跋中所体现出的小说创作观、《益智录》与《聊斋志异》的比较以及《益智录》的评价三个方面进行阐释。通过本部分的论述加深对解鉴及《益智录》创作观的认识。第三部分:主要着眼于《益智录》的创作动机及文化意蕴。首先,《益智录》具有强烈的劝世匡俗的创作动机,解鉴以传统“神道设教”的观念,表达其祸福由人不由天的精神主旨。其次,浓郁的儒家思想意蕴,强调儒家的伦理思想在改造社会中的作用,构成了《益智录》的一大特色。第三,《益智录》具有浓郁的齐文化意蕴,书中一半以上的篇章都将故事发生的场景设置在故齐国大地,广泛地反映出清代末期齐地的人情、风土与现状。第四部分:关于《益智录》的美学风格。由于作者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使得《益智录》在雅文化层面上体现出中正淳和的和谐美;解鉴身处民间底层,因而《益智录》中又不可避免地带上民间俗文学平民化的美学气息。在艺术手法上,《益智录》虽仍沿袭前人,但亦有其可取之处,其叙事角度、情节设计和安排方面都有一定的创新,美学价值不容忽视。第五部分:《益智录》的比较研究。主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是《益智录》对《聊斋志异》的继承和发展,第二个方面是《益智录》与其他仿《聊斋》作品的比较。通过对比,使我们对《益智录》独有的美学价值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进一步确定其在中国古代小说史尤其是文言小说史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