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内固定手术已成为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趋势,术前复位情况对内固定系统整体治疗效果至关重要,本文试从临床观察角度出发,分析头颈端骨块阳性支撑复位技巧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效果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二院创伤骨一科从2013年9到2015年12月的11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例,选取条件为单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肢无合并多发骨折或严重软组织损伤,其中男性42例,女性73例,最大年龄74岁,最小55岁,平均年龄67±2.2岁;受伤机制多数为低能量损伤(如做家务时不慎摔伤),为88例,另有车祸伤27例,收入院时均为新鲜骨折;骨折按1975年Jensen JS改良的Evans-Jensen分型分类,包括Ⅲ型38例、Ⅳ型51例,V型26例,全部为不稳定型骨折;若以骨质疏松评定指数(Singh指数)为标准观测所有病例中髋关节X线表现,包括5级23例,4级17例,3级31例,2级44例(4级及以下为骨质疏松);若以骨密度检测所测T值低于同性别PBM的2.5SD为诊断标准,102名接受过此检测的患者均可诊断为重度骨质疏松;样本整体年龄偏大,基础疾病较多,包括高血压病88例,糖尿病97例,心脑血管疾病18例,呼吸系统疾病15例,其他慢性疾病及家庭遗传性疾病3例,所有病例伤前行走自如,患肢髋、膝关节屈伸活动自如。我们以转子间骨折复位后头颈部骨块与股骨近端骨块的位置关系将样本分为三组,包括42例阳性支撑、38例阴性支撑、35例中性支撑;所选样本均行PFNA髓内针内固定术,从行走活动能力得分和BADL得分这两个自填量表(包括行走能力、饮食、洗澡、排便、上下楼等方面)、X线正位所测股骨颈长度、颈干角、髋股部发生不适的量等多方面分析阳性支撑复位技巧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效果影响。研究结果:三组患者在性别比例、年龄、骨质疏松Singh指数、受伤机制差异比、伤前行走能力、麻醉ASA分级、基础疾病数目、螺旋刀片的置放情况(股骨颈中的位置、尖端距关节软骨距离TAD)等方面,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3个月时影像学检查随访结果显示:阳性支撑、解剖复位、阴性支撑三组样本,颈干角平均丢失0.6°、0.8°、0.9°,股骨颈长度平均丢失2.5 mm、4.2mm、6.7mm;以上数据中阳性支撑组与阴性支撑组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在早期无负重功能锻炼及早期下地行走方面,阳性支撑组所需恢复时间最短,康复进程也比较顺利,阳性支撑组患肢疼痛不适发生率最低,为9.5%(4例),远低于发生率为15.8%(6例)的阴性支撑组。结论:阳性支撑复位技巧为非解剖性复位,可以避免过度牵复位不良或者皮质砥抵不牢靠导致的畸形愈合、延迟愈合,大大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