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乳腺癌是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外科手术治疗始终是其最主要治疗方法。乳腺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包括了两部分。一是乳腺原发肿瘤的处理,二是患侧腋窝的处理。对腋窝的处理,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作为乳腺癌患者腋窝处理的标准术式,到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成为腋窝临床阴性乳腺癌的标准术式,再到为进一步降低乳腺癌相关性上肢淋巴水肿(Breast cancer-related lymphedema,BCRL)发生率应运而生的腋窝逆行淋巴示踪技术(Axillary Reverse Mapping,ARM),每一项新的术式被应用在临床,目的都是为了达到外科精准治疗。BCRL是乳腺癌ALND最常见且治疗棘手的术后并发症。自SLNB在临床应用以来,部分ALND被SLNB所替代,大大降低了BCRL的发生率,但临床数据显示:即便是仅行SLNB的患者术后仍有BCRL的困扰。ARM又在SLND的基础上进一步降低BCRL的发生率。目前研究表明:上肢淋巴结(ARM淋巴结)恒定的位于腋静脉和肋间臂神经(Intercostal Brachial Nerve,ICBN)之间的区域。研究目的将亚甲蓝染色法示踪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SLN)技术与吲哚菁绿荧光染色法示踪ARM淋巴结技术相结合,探索腋窝逆行淋巴示踪技术(ARM)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D)中的应用,术中记录并收集患者资料,并通过具体的试验数据,分析ICBN的解剖学定位及解剖学形态,精准定位SLN和ARM淋巴结的在腋窝的分区。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乳腺外科2017年06月至2018年06月期间收治的35例术前临床分期为T1-2N0M0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研究结果35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为(53.34±12.105)岁,术中均行SLNB。术中情况:2例术中冰冻回报提示“SLN有明确转移癌”,遂行ALND,在后面分析数据时予以排除;剩余33例术中冰冻回报提示“SLN未见明确转移癌”,腋窝的处理仅局限于SLNB,均纳入数据分析。3例ICBN位于距腋静脉下缘0-2.0cm(9.09%),27例ICBN位于距腋静脉下缘2.0-4.0cm(81.82%),3例ICBN位于距离腋静脉下缘大于4.0cm(9.09%)。在距离腋静脉下缘0-2.0cm区域内,33例均未找到SLN和重合淋巴结,有5例分别找到2枚、2枚、2枚、1枚、1枚ARM淋巴结;在2.0-4.0cm区域内,33例均找到SLN,其中4例患者各发现1枚重合淋巴结;在>4.0cm区域内均未找到ARM淋巴结和重合淋巴结,有3例患者分别找到2枚、2枚、1枚SLN。研究结论1.ICBN个体差异大,形体各异,距离腋静脉下缘的距离不等。2.腋静脉以下的腋窝区域可分成3个区域:?ARM区(0-2.0cm)—此区域内ARM淋巴结分布集中,可能会有少量的SLN和重合淋巴结;?SLN区(2.0-4.0cm)—此区域内SLN分布集中,可能会有少量的ARM淋巴结和重合淋巴结;?前哨门区(>4.0cm)—此区域内有少量SLN分布,无ARM淋巴结和重合淋巴结。3.距离腋静脉下缘2.0cm的位置可作为ARM淋巴结和SLN的分界线。4.SLN和ARM淋巴结存在一定比例的重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