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高技术产业对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正发挥越发重要的引领作用。从发展策略上看,产业发展不仅要加大资源投入,更应关注效率问题。特别在当前,中国经济原先依赖巨大能源消耗的旧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培育发展新动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已被列为我国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对技术和创新密集型的高技术产业而言,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不仅有利于产业自身健康成长,更对持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较大影响。如何才能更好地推动生产率的增长,学者们普遍认同技术进步的重要作用。在开放经济系统中,想要获得持续的技术提升,不仅要靠产业自身的研发投入,还有赖于国内外技术溢出的共同推动。本研究关注生产率问题,以1997~2015年中国29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为样本,在创新应用Hicks-Moorsteen TFP方法对生产率进行测算及分解的基础上,借助工具变量法实证考察了高技术产业自主研发投入与各主要技术溢出渠道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进一步采用门槛面板回归模型研究了自主研发、技术溢出对生产率的非线性影响,并对作用过程中的门槛效应进行了讨论,寻找自主研发和技术溢出与生产率之间关系出现结构性变化的原因。主要的研究发现有:(1)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和效率改善的共同推动,其中技术效率的作用更明显;从发展趋势看,生产率增长由技术进步推动已经逐渐转为技术效率改善推动;从技术效率提升的来源看,纯技术效率提升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规模效率的推动作用较小,而传统Malmquist指数法无法分解出的要素——组合效率却出现了倒退。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生产率存在显著差异,其均值排序为:中部>东部>西部。(2)自主研发投入、公共研发、FDI和出口技术溢出对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率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其影响和作用方式都不尽相同,其中公共研发技术溢出的促进作用最大,其后依次是自主研发投入、出口和FDI,当前进口技术溢出对生产率有不显著的抑制作用。(3)自主研发投入与各项技术溢出渠道对生产率的作用均呈现出明显的“门槛特征”但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影响因素既包括研发投入、企业利润、企业规模等企业自身因素、也包括政府资助、人力资本、金融发展水平和贸易开放度等产业发展环境因素;其中企业利润是非常重要的门槛因素,不仅能持续促进各正向渠道的技术溢出效果,还能扭转进口技术溢出的负向影响,转为促进生产率增长;研发投入、贸易开放度和企业规模均存在适度区间,并非越多越好,政府资助则需存在最低门槛。本研究的结论具有一定的政策涵义:中国高技术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但也存在短时期阶段性的倒退,通过对生产率的分解,发现组合效率出现了倒退,因此,产业在增加创新投入推动前沿面技术进步的同时,应该关注技术效率改善,在制度建设与管理创新上大下功夫,通过调整资本与劳动力的组合比例以改善组合效率,维持产业生产率的持续增长;各地区高技术产业生产率的变动和分解情况都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国家应继续针对中西部地区开展产业扶持政策,对不同区域采取分类管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及公共研发合作、FDI投资和出口活动,以发挥其对高技术产业生产率提升的显著正向影响,调整进口产品结构以降低进口技术溢出对生产率可能产生的抑制作用;传统观念认为应持续不断的增加研发投入以促进产业发展,但本文通过实证发现现实并非如此,自主研发与生产率呈现类似“倒U型”关系,这一发现对以高研发投入为基本特点的高技术产业而言格外重要,保持适度规模的研发投入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产业的自身因素将制约技术溢出效果的发挥,政府应将公共研发资源向利润水平高、自主研发投入足及人力资本丰沛的地区倾向,且对产业效益较好的地区可进一步扩大其FDI、进口和出口活动规模,因为只有这些地区才能更好的发挥技术溢出效应;反之,对其他地区应控制FDI、进口和出口活动规模;政府还应通过调控环境因素如将贸易开放度保持在合理的范围、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并提供足够的科研支持,以更好地发挥自主研发与技术溢出对生产率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