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追求更高功率、更高效率、更高频段、更长脉冲宽度(~100ns)始终是高功率微波(HighPowerMicrowave,HPM)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已有的高功率微波源向高频段拓展时(如Ku波段),由于器件尺寸的减小,几乎均遇到射频击穿、脉冲缩短、收集极烧蚀等问题,并且该类问题在长脉冲平台和重复频率运行条件下更为明显。此外,HPM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HPM产生器件的尺寸、重量等外观参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受HPM系统应用背景的牵引,紧凑型、小型化、高能量效率的微波源备受青睐。为此,本文基于径向线高频结构,提出了一种径向线相对论速调管的技术方案,能够在高频段兼顾高功率容量、高束波互作用效率,同时,其空间电荷效应低,轴向结构紧凑,所需导引磁场强度低且磁场利用率高,有利于永磁包装小型化设计。本文以理论分析、粒子模拟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手段对该技术方案进行了系统研究,重点突破了径向辐射状强流电子束均匀发射与稳定传输、径向线结构高效率束波能量转换、器件永磁包装小型化设计等关键技术,研制出了GW级的Ku波段径向线相对论速调管振荡器(RadialLineRelativisticKlystronOscillator,RL-RKO),为该技术方案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理论分析了径向电子束传输过程中的物理问题,为获得较高质量径向电子束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径向线结构的空间电荷效应,空间极限电流与半径近似呈正比例关系;推导了磁聚焦径向辐射状电子束的包络方程,得到径向电子束的运行轨迹包络;建立了径向束发射与传输模型,分析了径向电子束在二极管区域的自磁绝缘效应,自磁绝缘效应将导致电子束沿轴向向下游偏移,偏移量由导引磁场强度和二极管电压电流参数共同决定;对径向束传输过程中的扭曲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该不稳定性主要由电子束发射的角向不均匀引起。
研究了径向线谐振腔束波互作用相关理论,为径向线HPM产生器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场匹配法推导了径向线单谐振腔的谐振特性,证实径向线TM01模式具有“体波”特征;利用单粒子运动理论,推导了径向电子束的耦合系数与径向线结构的空间电荷波色散关系;基于空间电荷波传输理论,推导了径向线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RadialLineRelativisticKlystronAmplifier,RL-RKA)的小信号理论,可近似预测输入腔的基波调制电流分布。
对Ku波段RL-RKO进行了设计。利用电子束电导确立3π/4模为四间隙调制腔的工作模式,基于束波同步条件选取了三间隙提取腔(工作于π模)的间隙周期;依靠粒子模拟手段对器件参数进行了优化,在电压450kV、电流10kA,导引磁场0.5T的条件下,器件输出功率约1.6GW,频率为14.82GHz,效率约35%,高频结构表面最大射频场控制在800kV/cm以下;同时,对器件进行了三维粒子模拟验证,未发现非旋转对称模式的干扰。对Ku波段RL-RKO开展了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设计并加工了Ku波段RL-RKO的径向脉冲磁场与微波辐射系统,以轰击目击靶的形式对径向强流束进行了诊断,在导引磁场0.43T的条件下,束流厚度约束至2mm左右,收集极位置的轴向偏移约1.6mm;实验中,以POCO石墨作为电子发射材料,当二极管电压为480kV,电流为12.8kA时,输出微波1.5GW,效率约24%,频率为14.86GHz,脉宽约16ns,实验结果与粒子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对径向线HPM器件的小型化方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两种小型化方案。首先提出了软磁阴极减小阴极电子发射半径的思路,加载软磁阴极后,二极管区域的径向磁场增大了将近一倍,实验中,当电子发射半径为3cm时,电子束能够被稳定约束;此外,设计了径向永磁导引系统,对Ku波段RL-RKO进行了永磁包装,粒子模拟中,永磁包装RL-RKO可获得39%的束波功率转换效率,并且器件总重量小于50kg。
将径向线速调管由振荡机制改为放大机制,提出Ku波段RL-RKA思路并进行了相关设计,为高频段HPM空间相干合成技术提供思路。分别设计了种子信号注入系统、单重入式输入腔、两组双间隙群聚腔、三间隙输出腔等高频结构,相邻腔体之间通过TEM反射腔进行能量隔离;粒子模拟中,在电压300kV、电流4kA,导引磁场0.4T,种子信号功率10kW、频率14.25GHz的条件下,放大器输出功率445MW,效率约37%,增益为46.4dB,频率锁定为14.25GHz,相位抖动控制在±5°以内。
理论分析了径向电子束传输过程中的物理问题,为获得较高质量径向电子束提供理论依据。分析了径向线结构的空间电荷效应,空间极限电流与半径近似呈正比例关系;推导了磁聚焦径向辐射状电子束的包络方程,得到径向电子束的运行轨迹包络;建立了径向束发射与传输模型,分析了径向电子束在二极管区域的自磁绝缘效应,自磁绝缘效应将导致电子束沿轴向向下游偏移,偏移量由导引磁场强度和二极管电压电流参数共同决定;对径向束传输过程中的扭曲不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该不稳定性主要由电子束发射的角向不均匀引起。
研究了径向线谐振腔束波互作用相关理论,为径向线HPM产生器件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场匹配法推导了径向线单谐振腔的谐振特性,证实径向线TM01模式具有“体波”特征;利用单粒子运动理论,推导了径向电子束的耦合系数与径向线结构的空间电荷波色散关系;基于空间电荷波传输理论,推导了径向线相对论速调管放大器(RadialLineRelativisticKlystronAmplifier,RL-RKA)的小信号理论,可近似预测输入腔的基波调制电流分布。
对Ku波段RL-RKO进行了设计。利用电子束电导确立3π/4模为四间隙调制腔的工作模式,基于束波同步条件选取了三间隙提取腔(工作于π模)的间隙周期;依靠粒子模拟手段对器件参数进行了优化,在电压450kV、电流10kA,导引磁场0.5T的条件下,器件输出功率约1.6GW,频率为14.82GHz,效率约35%,高频结构表面最大射频场控制在800kV/cm以下;同时,对器件进行了三维粒子模拟验证,未发现非旋转对称模式的干扰。对Ku波段RL-RKO开展了实验研究,验证了该技术路线的可行性。设计并加工了Ku波段RL-RKO的径向脉冲磁场与微波辐射系统,以轰击目击靶的形式对径向强流束进行了诊断,在导引磁场0.43T的条件下,束流厚度约束至2mm左右,收集极位置的轴向偏移约1.6mm;实验中,以POCO石墨作为电子发射材料,当二极管电压为480kV,电流为12.8kA时,输出微波1.5GW,效率约24%,频率为14.86GHz,脉宽约16ns,实验结果与粒子模拟结果基本一致。
对径向线HPM器件的小型化方案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两种小型化方案。首先提出了软磁阴极减小阴极电子发射半径的思路,加载软磁阴极后,二极管区域的径向磁场增大了将近一倍,实验中,当电子发射半径为3cm时,电子束能够被稳定约束;此外,设计了径向永磁导引系统,对Ku波段RL-RKO进行了永磁包装,粒子模拟中,永磁包装RL-RKO可获得39%的束波功率转换效率,并且器件总重量小于50kg。
将径向线速调管由振荡机制改为放大机制,提出Ku波段RL-RKA思路并进行了相关设计,为高频段HPM空间相干合成技术提供思路。分别设计了种子信号注入系统、单重入式输入腔、两组双间隙群聚腔、三间隙输出腔等高频结构,相邻腔体之间通过TEM反射腔进行能量隔离;粒子模拟中,在电压300kV、电流4kA,导引磁场0.4T,种子信号功率10kW、频率14.25GHz的条件下,放大器输出功率445MW,效率约37%,增益为46.4dB,频率锁定为14.25GHz,相位抖动控制在±5°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