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礼俗是人类社会生活具体现象的反映,是某一族群或地域文化的构成要素之一。中国传统乡村社会的礼俗文化异彩纷呈、绵延不绝,通过代际传承与变迁,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透过种种礼俗文化,不仅可以了解到某个族群的文化心理与文化认同,而且还能够观察到它们在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环节一直发挥出隐在的积极功能。“舅权”源自人类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阶段,母舅作为母系氏族成员的组成部分,在肩负父权的主体职责的同时,也承接了保护母族成员利益的权利与义务。传统乡村社会当中,保护家族外嫁女性成员在夫家的权益,既是“舅权”存在的合理性基础,也是确认“舅权”的习惯法之范围。其体现形式,有相对的时空形制。具体表现在“外甥”家每逢重大事件或者重要活动,都需要征得“舅族”(包含嫡亲舅族、宗亲舅族)的意见与建议,必要时必须邀请“舅舅”代表参与其中或坐台见证。凡涉及婚丧嫁娶、分家析产、调解矛盾、赡养父母等重大事务,“舅族”不仅有足够的话语权、监督权,而且还能够享有极为尊荣的专属礼仪礼节待遇。“舅权”介入,与宗族权力一道共同构建起最基层的外部约束机制,既厘清了每个家庭长辈、晚辈之间的权利与义务,也能够起到督促各自执行的作用,将家庭矛盾有效化解,保障家庭正常生活秩序的常态运作及基层社会的稳定。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位于浏阳市北端,东与古港镇接壤,南联龙伏镇,西靠长沙县,北与平江县毗邻,地处长沙、浏阳、平江三县(市)交界,是浏阳市北区重镇,故有“北大门”之称。社港镇境内属罗霄山脉连云山系余脉,多为中低山丘陵地貌,整个地势东西高,中间低,地理上相对封闭。以周洛“羲门陈”客家人的传统民俗文化为代表,历经千年仍完好保存。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底蕴的人文景观遍及境内,独具魅力。时至今日,社港镇乡村的民间礼俗文化中仍包含着极为浓厚的“尊舅”习俗,在婚嫁礼、出生礼、丧礼等重大礼仪展演时最为突出。社港镇的“尊舅”礼俗,严谨细致,礼节周到,虽然不同的礼仪活动表现出的“尊舅”内容各异,却各自特色鲜明。即使在新文化潮流对乡村传统文化的巨大冲击之下,社港镇乡村仍旧保持着对传统“尊舅”礼俗的认同与尊重,继续在礼俗实践中适应性地稳态传承。本文通过湖南省浏阳市社港镇乡村的个案研究,聚焦于礼俗文化中的“舅权”问题,针对时代变迁下乡村传统礼俗文化的生存环境,考察特定历史时段内的“舅权”如何发挥其社会功能,从而保证其现实存在的可能性;对当代社会急剧转型阶段,“舅权”面临消解或实应性变迁的前景作出分析、前瞻。文章基于社港镇及周边乡镇的实地考察和访谈材料,发现社港镇乡村传统礼俗文化中的“舅权”文化氛围仍十分浓厚。建国后的社港镇乡村,虽先后历经“土地改革”、“农业集体化运动”、“破四旧运动”、“文化大革命”等一系列政治运动以及“改革开放”新文化潮流的巨大冲击,当下的“舅权”习俗相对周边村镇依旧分外耀眼,突出表现在社港镇乡村婚丧嫁娶等重大礼仪习俗当中。社港镇的“舅权”以婚姻关系为基础,“舅舅”凭借本家族姐妹与另一个家族男子的婚姻关系,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参与到戚属家族“外甥”的家庭事务当中,并在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社港镇乡村传统礼俗文化中对“舅舅”的尊崇,一方面,可以为家族出嫁女子及其所生子女在男方家庭中的权益提供一定程度上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凭此发挥“舅舅”在“外甥”们成长、教育过程中的积极影响,建立稳固的甥舅情谊。对于维护姻亲家庭的和睦与家庭稳定,保障出嫁女子在男方家庭的地位;对于监督“外甥”等晚辈弘扬传统孝道,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幸福与尊严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