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4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文化安全,即国家主流文化价值体系免遭来自外部或内部文化因素的侵蚀、破坏或颠覆。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旨在增强民族的自尊心和凝聚力,扩大本国文化影响,以确保本国主流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的延续和发展。当前,面对全球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浪潮,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在此过程中也给一些国家和民族文化安全带来严峻的挑战,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文化霸权的冲击、文化殖民活动的泛滥等都侵蚀着当地文化安全,甚至威胁着整个国家的安全。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新变化,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及增强文化软实力,以实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学习和研究胡锦涛的国家文化安全观是一项新的理论课题,对维护我国文化安全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共分为绪论、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基础、胡锦涛的国家文化安全观的主要内容、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五个部分。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理论研究基点,以中国共产党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和思想为理论研究脉络,探究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主要内容以及实践价值。第一章绪论中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主要方法,以及研究重点与创新点。第二章阐述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阐述国家文化的全球信息化、市场化与产业化的新格局以及新形势下中国国家文化安全面临的新挑战,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文化领导权式微,意识形态斗争更具隐蔽性;(2)文化主体性消解,价值认同多元化;(3)语言文化基础衰退,国语发展内外失衡。第三章阐述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形成的理论基础。胡锦涛的国家文化安全观是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国家利益学说以及社会交往理论为逻辑起点,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的文化安全观、邓小平的文化安全观和江泽民的文化安全观的基础上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第四章阐述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的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包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根本保证、以人为本的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思路、以建设和谐文化为重心的国家文化安全的发展思路、以增强文化软实力为战略的国家文化安全的防御思路,这四个方面是对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内涵的科学诠释。第五章阐述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胡锦涛国家文化安全观不仅在理论上具有以文化发展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目的和以文化认同凝聚民族文化共识的创新性,而且在实践上有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进世界和谐。
其他文献
目前对于家庭精神暴力的界定主要限制在故意长期性进行直接、积极的精神伤害行为。文章认为在民事案件中,家庭精神暴力的受害者有权得到适当的损害赔偿。在法律维权的程序上,
目前许多领域对近距离测量有了更高的需求,传统的接触式测距技术已无法满足当今军用检测行业的要求。光电测距技术凭借其很好的准确性、实时性以及非接触式等突出优势在自动测
为适应现代制造业激烈的竞争环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新的设计方法和设计理论在起重机金属结构设计上的应用。本文基于结构仿生优化设计思想,结合拓扑优化分析,对QD75T/31.5m
本文试图通过剖析英国波普艺术团体——独立小组的展览方式、艺术作品、艺术实践,揭示出其背后支撑他们的艺术理论As Found。研究该艺术理论的具体涵义,梳理由它指导下的独立
本论文在对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德拉克洛瓦作品造型的形式分析中,参考对于德拉克洛瓦日记及其它文献的理解,两方面结合,力求准确体会他的个性表现和对绘画艺术普遍规律的阐释
本文从行政机关单位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和维护工作着手展开了分析和探索,重点针对现阶段我国行政机关单位计算机网络,存在的各种安全问题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案展开了分析和
目前,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的一大问题,而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解决该问题的共识。低碳经济是指通过制度安排、政策激励和约束,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
英国画家透纳的中晚期画风与其早期画风有着鲜明的转变,而这种转变伴随着十九世纪英国工业革命的脚步。本文试图通过对英国工业革命的时代进程和透纳绘画风格的发展脉络这两
人们对于电力的需求量不断提升,而发电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浪费问题,却成为了用电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未来的社会发展正朝着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发展,现阶段的研
近几年,我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在国际市场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竞争力不断提高,为中国铁路“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因海外铁路工程所处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