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临床常见多发病,其高致残率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受损神经的再生和功能恢复一直是医学界的难题。近年来,嗅鞘细胞(olfactory ensheathing cells, OECs)以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和促进损伤脊髓轴突再生的作用在细胞移植中独树一帜,成为治疗SCI的最佳疗法之一。目前OECs移植治疗SCI的方式以髓内局部移植治疗为主,静脉移植因受血脑屏障限制,其疗效存在争议,而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SCI的移植方式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目的:本实验目的在于探讨和研究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其修复受损神经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急性脊髓损伤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移植方式;并对移植量与疗效的关系进行一定的研究,探讨其较佳的移植细胞量。材料与方法:1.嗅鞘细胞的培养、纯化、鉴定、标记与计数:取2月龄健康Wistar大鼠,雌雄不限,体重200-250g。麻醉后,开颅取两侧嗅球。采用改良Nash差速贴壁和Ara-c抑制相结合的培养方法进行OECs的原代培养、纯化、鉴定,消化收集计数嗅鞘细胞,并用双苯亚甲胺进行细胞核标记。2.脊髓损伤模型的制备、分组与移植治疗:80只健康成年Wistar大鼠,应用改良Allen法制备脊髓打击模型。将SCI模型随机分为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大剂量组(A组)、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中剂量组(B组)、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小剂量组(C组)、嗅鞘细胞髓内局部移植组(D组)、DMEM/F12培养液蛛网膜下腔移植组(E组)。3.脊髓损伤修复的评价:分别于移植术后1天、1周、2周、3周、4周、8周、10周观察动物模型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改良CBS评分法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对术后1周、4周、10周部分动物脊髓标本,首先行形态学观察;然后将新鲜标本快速冰冻,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标记OECs在SCI部位存活和分布情况;再行HE染色和嗜银染色,观察受损神经轴突再生情况;最后行NGFRp75和GFAP染色,观察OECs在SCI部位的存活和分布情况。结果:应用Nash差速贴壁和Ara-c抑制相结合的纯化培养方法,能培养出纯度较高的嗅鞘细胞,经纯化培养10天的嗅鞘细胞纯度达70%以上,细胞数量为1×108个/ml,满足实验所用,细胞胞体呈现梭形、扁圆形和多突起形三种形态,NGFRp75和GFAP染色呈阳性反应。观察移植术后1-10周各时段,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见有不同程度的恢复。3周后评分显示:A组、B组、D组与C组、E组间比较,各时段的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5);A组、B组与D组疗效相似,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E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周时,A、B、C、D、E组CBS评分分别为13.03±4.94、14.77±6.31、31.06±5.31、10.94±3.97、36.94±6.85。HE染色和嗜银染色见A组、B组、D组均有较多的再生轴突,部分再生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D组再生轴突的数量多于A组、B组;而C组、E组仅有极少散在的再生轴突,无连续性神经纤维通过损伤区。术后4周时,免疫组化染色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均在SCI部位发现OECs,D组的细胞数量多于A组、B组。结论:1.差速贴壁和Ara-c抑制相结合的纯化培养法能培养出高纯度的嗅鞘细胞,满足移植所需,具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2.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疗效与髓内局部移植方式相似;其移植细胞数需达到2×105个,损伤脊髓才会有较好的恢复;移植的嗅鞘细胞能迁移到脊髓损伤区,并在局部存活;3.嗅鞘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操作简便、有效,并能有效避免髓内局部移植方式所造成的二次脊髓损伤、感染等诸多并发症,易重复多次治疗,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和使用价值。